logo
邓政办〔2021〕48号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争先进位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 2021-09-15【打印该页】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区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邓州市争先进位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9月14日


邓州市争先进位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1-202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是河南省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邓州必须自身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打造新时代县级市建设丹江口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标杆和样板,引领带动豫西南整个地区加速崛起与高质量发展,助推河南全省均衡发展,奋力践行“国家战略、河南担当、邓州实践”。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邓州市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丹江口库区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总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强力推进“一抓三突破”,以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体系为核心,引领带动和统筹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持续放大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奋力打 造新时代豫西南新崛起的标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思想,压实责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效率全力以赴加快建设丹江口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落实落细落地省直管县、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建设。

(二)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项目带动,加快建设进度,以“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南阳市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引领带动豫西南整个地区加速崛起与高质量发展,打造丹江口库区的绿色增长极和动力源。加快项目建设,落实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节点化推进机制,开足马力、紧抓快干,助推邓州经济社会发展提质提速。

(三)工业为基,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原因和物质载体,而城市化又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两者互为因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工业瓶颈制约,打造与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工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高质量工业化协同推进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增强发展整体性、协同性,建设为新时代豫西南新崛起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

(四)改革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有效激发创造力和活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争先进位的氛围,完善体制机制。大力巩固丹江口库区水库生态屏障,积极建设“森林邓州”,努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三、发展目标

(一)综合质效显著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新增城镇就业9500人/年。立足扩大内需,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力争成为新时代豫西南新崛起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

(二)工业布局日趋完善。聚焦突破工业瓶颈制约,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转型为路径,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汽车及零部件、外贸鞋帽服装加工、食品研发生产、中医药研发生产、枢纽与配送型物流五大市级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成为带动全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根基稳步筑牢。到2023年,新增投资总额亿元级以上的重大项目65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力争达到2.5万元,亩均工业增加值45万元,亩均投资强度200万元/亩。

(三)城市功能不断增强。聚焦突破中心城市制约,古城风貌、水城景观充分彰显,湍北新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高铁片区等重点区块建设提速提质,城市综合交通和配套设施持续完善,中心城区核心引领功能更加凸显,能源、水利、通讯等支撑不断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邓州”初具雏形。

(四)城乡融合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镇村联动开发深入推进,乡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不断挖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取得新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五)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大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创造力和活力有效激发。深度融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开放水平大大提升,豫京豫沪战略合作框架下的区域合作走实走深。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产业发展争先进位氛围更加浓厚,体制机制完善成熟,政务环境、营商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吸纳力持续增强。

四、任务行动

(一)坚持规划引领专项行动。

1.严格落实“多规合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多规合一”,促进生态、生产和生活相互协调、有序发展,实现全域空间开发和谐相融。

2.编制园区整合提升规划。强化园区整合编制规划服务指导。做好对园区整合编制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服务,及时提供各项技术、资料支持;做好编制单位与园区的对接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规划服务;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科学编制园区整合提升规划,提升规划的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

3.编制主新特产业发展规划。聘请第三方机构,全面高效组织编制主新特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8月底之前,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对主新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集中评审,认真听取与会部门意见,形成最终成果。2021年9月份开始,规划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单位要各领其责,按照任务分工建立工作台账,全面贯彻落实主新特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市主新特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园区经济提质专项行动。

1.加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归并调整,建设市、镇两个层级产业园区体系。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市级园区,重点布局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生物基合成材料、食品研发生产、外贸鞋帽服装加工、中医药研发生产、枢纽与配送型物流等六大园区,产业入园和政策支持由省、市两级政府统筹,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带动整合本地配套产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强企业功能上的集聚集群、上下游的分工协作,打造若干个特色产业集群。市级园区建设争取纳入豫沪战略合作框架,积极寻求省政策支持,签署产业合作和园区对接协议,明确双方合作模式、协调机制、重点领域、政策措施、企业保护、推进责任主体和时序以及财税分享、经济统计等利益协调事项。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采用一区多园、异地共建、托管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建。镇级园区由市、镇两级政府统筹,结合村镇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粗精加工、乡村旅游、网红带货经济等,统筹开展主题招商、以商引商、乡贤招商、代理招商等,促进镇村联动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力争到2023年,五大市级园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基本签署,2-3个园区施工开建。

2.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坚持以“亩产论英雄”,落实“三提两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僵尸企业”、低效用地、低效用标准化厂房清理,建立低效资产动态监管机制,深化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结合推进C类企业退出转型,实现“腾笼换鸟”,提高亩均产出效益。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加快完善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管网和垃圾收储运体系,推进环保治理、喷涂、印染、电镀等设施集中布局和共享,促进企业间资源循环链接和综合利用,加强园区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卫工作。推动园区智能化改造,支持产业集聚区与国内外知名的平台服务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合作,建设园区管理服务综合系统,推广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企业数字支撑平台。提升园区“软服务”,打造物流仓储、产品检测、科技孵化、人才培养、展示交流等产业服务平台,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建设好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3.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突破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破除“管”的思维,以开发运营去行政化和主责主业去社会化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组建产业集聚区发展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负责招商引资、资金筹集、项目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市场化服务功能。创新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加快推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制、绩效工资制等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提升管理运营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对招商引资和专业岗位急需的管理人才、特殊人才,可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聘。完善产业集聚区相关生活配套设施,可通过个人所得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大力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三)扩大招商引资专项行动。

1.围绕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充分考虑产业转出地意愿和本市发展实际需求,突出本市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资源,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外贸鞋帽服装加工、食品研发生产、中医药研发生产、枢纽与配送型物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进一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构建邓州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鄂北沿江汽车产业带新一轮产能合作,建立汽车研发及产业化重大项目库,瞄准涡轮增压器、高端车锁、汽车电子等领域,以沃尔福、北方星光、金丰电子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生物基合成材料:以龙头带动为发展路径,依托金碧生物科技,高标准打造生物基全降解材料产业园,集聚聚乳酸材料制造、生物基改性材料、购物袋、连卷袋、垃圾袋、快递袋、餐盒、杯子、吸管、刀、叉、勺、托盘等终端产品制造企业20家以上,打造豫西南生物基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外贸鞋帽服装加工:谋划和推进东南沿海地区一批品牌服装、家纺和高端棉纺的产业承接项目,与纺织类知名院校加强纺织技术和新型面料的联合研发攻关,推动在邓产业化落地,积极承接国内和外贸加工订单。食品研发生产:引进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打造现代化食品产业基地。中医药研发生产:搭建“引进中医药大学+本土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企业”协作研究平台,引进院士工作室和大型中医药企业,建设中医药全产业链体系。枢纽与配送型物流:引进国内快递行业龙头企业和物流平台经济企业,鼓励其设置区域仓储设施或运营、结算、营销、配送中心。文化旅游:以花洲书院、渠首杏山旅游区和“邓州精神”、“仲景国医堂”品牌为依托,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山水观光、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项目开发建设运营。

2.对接龙头企业推进重点招商。坚持招引“500强”与“培新育潜”并重,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坚持招商引资与经济贸易相结合,重点引进500强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从项目引入到落地提供一条龙式全流程服务。充分利用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沟通平台,重点对接邓州籍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就业生活的企业家群体,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通过项目商洽会、包装推介会、成立异地商会组织等形式招商。对于尚未落户的企业,列入政府职能部门重点外访计划,关键企业、重点项目由市级领导带队登门拜访,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定制承接方案。对于轻度落户的旗舰企业,鼓励机构升级或新设机构,引导分支机构升级为分公司,引导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对于重度落户的旗舰企业,重点培育产业生态圈,提高本地配套率,降低企业成本和周转库存。

3.创新招商模式提升招商效率。做强招商队伍,按照产业类别和重点载体组建招商小分队,构建“领导挂帅、区域主体、部门牵头”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做实招商渠道,依托豫京、豫沪战略合作机制,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以及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汉江生态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加快驻外招商办事处(联络处)布局建设,派驻专人负责招商引资项目的信息收集、接洽联络和跟踪服务。丰富招商手段,大力开展市场化招商,建立和完善“政府专业团队招商+市场化委托招商”的招商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招商代理或专业招商机构开展委托招商。做好重大经贸活动招商工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动招商,建立招商引资专家顾问团队,聘请知名人士、企业家为招商大使,探索政府引导基金、大型产业基金招商模式。完善配套政策,以“一产业一政策”的形式,从引投资、降成本、促转型等方向补齐政策短板,形成具有邓州特色和竞争力的政策体系,打造豫西南招商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完善项目引进激励考核机制,落实乡镇税源涵养机制和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健全招商目标考核体系,弱化“总量考核”,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额”“税收强度”“产业方向”“资金来源”等指标权重,引导各招商主体主动提质增效。

(四)科技创新赋能专项行动。

1.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以“两化融合”为突破口,以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重点,鼓励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和信息控制等装备和技术,强化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全过程和各环节的应用和渗透,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设计制造协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等模式创新,促进生产链条从加工制造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2.承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横向联系,建立健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机制,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广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互设院士(企业)工作站等新型研发模式,鼓励重点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成果熟化和工程化等的中试孵化基地。着眼于新经济增长点,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和企业技术需求,深化科技成果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邓有效转化及产业化,支持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加快技术转移、推广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提升产业竞争力。

3.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邓州市产业孵化园、产业集聚区等为主要载体,积极探索众创空间发展模式,打造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业园、微总部、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集中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服务。鼓励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创新,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增强创新创业制度供给,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积极营造尊重创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和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城市功能及文旅产业提升专项行动。

1.加快推进古城风貌恢复。加快推进古城片区建设,完成突破口项目实施,启动内城墙平城门(内城西门)、迎旭门(内城东门)及外城墙拱阳门(外城南门)建设,复原内城河西段城墙、角楼,改造内城河部分桥梁,达到通船要求。通过邓西湖生态区建设、古城片区团结中路拆迁安置及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以及“突破口”到花洲书院段土城墙修复等工作“串珠成链”,把“回”字型城河打造成水绿空间和历史人文廊道,渐次恢复古城风貌。启动历史文化名街区建设工程。

2.提升新城片区发展活力。明确湍北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功能定位,深化“管委会+公司”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运行效率,做强平台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湍北新区定位全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文化中心,要引进一批文旅项目、楼宇经济,拓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增加优质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商务中心区定位全市综合性、现代化服务的聚集区,要完善商贸、商服、商住和休闲四大功能,提升服务能级,提升新城片区发展活力。

3.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实施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构建互联互通的大通道,建成安全便捷舒适的客运出行体系和可靠高效绿色的货运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和综合物流枢纽。加快重大水利设施建设,构建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安全高效、系统完备的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防洪除涝水平,持续推进水库新建续建、清淤扩容、河道开挖治理、水系连通等工程,全面消除防洪减灾重点薄弱环节。提升现代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电输送网络化建设,多渠道开拓能源资源,构建安全、清洁、经济、高效、智能的能源保障体系。增强能源生产储备能力,加快推进100MW风电、43MW分散式风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按期投产;争取2×100万千瓦煤电、浩吉铁路邓州煤炭储备物流园区开工建设。

4.优化生活配套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打造邓州旅游服务品牌,以优质服务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综合竞争力,增强邓州文旅影响力。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加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文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增强邓州文化影响力,鼓励成立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形象营销机构,加强城市形象整体规划,探索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方位推广宣传模式,开发城市文化宣传新标志与宣传品。打响红色文化、忧乐文化、渠首文化、根亲文化、中医药文化等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拓展人文交流合作,依托邓州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建立邓州文化“走出去”机制,推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和旅游大型展会,大力开展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

(六)集约绿色发展专项行动。

1.实施工业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和工业土壤污染治理,强化工业大气、水、土壤污染源环境监管,加强涉气“散乱污”和“低小散”企业整治,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再生水利用项目、污泥处置中心、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有效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推进汞、铅、高毒农药等减量替代,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提标治理。加快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节水减排,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工程建设,加大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力度,推广高效能源利用设施,大力推进开展产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整治提升行动,将工业用地纳入有偿使用轨道,推进大宗工业废弃物规模化利用。支持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2.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高效循环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广“邓农模式”,种植国储防护林,走种养业循环发展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深化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企业绿色化改造,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加强科技体制创新,构建循环低碳产业链条。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探索创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开展节水专项行动,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垃圾分类试点,抓好驰诚再生资源回收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构建绿色出行城市。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

3.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筑牢丹江口水库生态屏障。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巩固完善生态廊道、湿地、农田林网建设,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将丹江口库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护岸工程建设,对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成果加强保护和修复,分层次划定水域和沿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提升水库生态系统稳定性。实施丹江口库区周边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进丹江口库区乡镇环境治理,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村庄污水、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农药等污染风险排查整治活动,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生态考核机制,大力推进森林邓州建设,构建政企等多方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格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河道、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生野生动物、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大城乡生态环境投资力度,加快城乡白色污染治理。

(七)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1.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保持耕地面积总体稳定。坚持藏粮于技,强化装备支撑,提升农药、新型肥料保障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粮食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社会化水平,建设新时代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抓好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规模化发展,服务好国家种子库建设。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专用小麦、订单小麦、有机小麦、小麦加工等,打造邓州小麦品牌。推广优质高产水稻立体种养模式,推广专用玉米品种,发展各类鲜食玉米。加强与粮食下游企业合作,打造优质粮食原材料基地。加强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推广节粮减损新技术成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保障供给能力。

2.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乡村经济新业态,推动农业从以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县(市),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挥丹江水资源,支持发展水产“养殖+种植+旅游+冷链”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发挥黄志牧业、牧原股份、久友面积等农业龙头企业优势,鼓励支持多业态协同,带动三产融合高效发展。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壮大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加快电商服务站点网络建设。推动直采直供直销,促进产销精准对接。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培育农产品冷链物流示范企业。

3.开展美好中原乡村建设。以全面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为目标,重点实施环境整治、设施配套、服务升级。统筹乡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优化村分类布局,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导人口向乡镇所在地,产业发展集聚区集中,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稳妥有序推进美好中原乡村建设,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提升农村路网、电网、光纤网络保障体系。实施农村饮用水源丹江水置换工程,确保农村人口全部用上丹江水。保护并利用传统村落,积极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培养乡村优秀人才。

(八)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

1.建立项目全过程推进机制。做实项目前期谋划,坚持“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科学编制招商引资滚动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梯次推进,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提高项目的精准度和透明度。抓好项目推介洽谈,积极组织和参加在重点区域举办的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广泛宣传和推介本市区位、资源、产业及配套、政策等多方面优势,搭建产业合作和经贸交流桥梁,促进招商需求与投资意愿精准匹配。完善项目引进激励考核机制,落实乡镇税源涵养机制,乡镇(街、区)的招商项目,按照规定比例对税收进行分成;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在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评中所占权重,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良好氛围的形成。

2.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审批服务事项“应进必进”,除因场地原因无法入驻外,其它事项一律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企业举报渠道,开展营商环境“好差”评价,让市场主体和群众评议政府部门,评价结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扩大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应急转贷资金池覆盖范围,推广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模式。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允许创办企业注册登记实行“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互认互通,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建立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真正实现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最多跑一次”。探索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错时、延时、预约服务和双休日、节假日办理通道。

(九)强化要素供给专项行动。

1.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南阳科技职业学院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功能,深入实施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发展战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培养乡村优秀人才,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技术人才交流学习。实施本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学校专业设置与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对接,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放开人才落户限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与京、沪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在人才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引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邓创新创业。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在住房、医疗、配偶工作、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服务和便利,持续优化用人环境。

2.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加快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免税经济,规范发展消费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深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扩面增量。加快培育现代金融企业,支持重点优质规模企业发展,强化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加快推进黄志牧业、驰诚驾校等龙头企业上市培育,引导金融资本投向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京沪金融要素市场,引进国内外资本要素,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主办银行机制,健全金融政策体系,完善政监银企四方会商机制,加强风险管控稳定运行,严格监管投资行业,综合施策处置企业流动性风险。

3.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合理布局,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工业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用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土地流转水平。启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加大批而未供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列入“十四五”时期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重大项目在用地方面予以保障,协调产业园区用地需求,在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方面,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行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和“标准地”制度,严格实行经营性用地预研判制度,加大房地产用地调控。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主办: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邓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联系电话:0377--62283198 email:dzsrmzfwz@126.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14015531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邓州政府网

邓州政务微信

手机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5 19: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