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邓政〔2021〕11号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的意见
市政府办公室 2021-05-01【打印该页】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区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1〕4号)工作要求,提升气象保障邓州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气象强市建设,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和问题、目标、结果导向,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建设气象强市,为丹江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更加开放、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气象强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整体实力达到全省前列,在保障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效显著。精密气象监测能力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无缝隙智能化的精准气象预报预警全市范围全覆盖,暴雨等预报准确率比“十三五”时期提高5%;高质量智慧型的精细气象服务重点领域全覆盖,预警信息发布至村、户、人;多功能立体化人工增雨(雪)影响面积实现全覆盖,人工防雹作业面积达到236.9平方千米;应用型开放式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贡献率明显提升,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全省前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市级先行区及气象保障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气象强市。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1.提高综合观测能力。提升气象监测精密度,发展综合、智能、协同观测业务。建立城市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可视化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全覆盖,数据质量精准,传输质量高效。优化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完善农业、生态、交通、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开展湍河两岸生态监测系统、辖区内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系统、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系统、4A级以上旅游文化景区监测服务系统建设。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各项气象探测设施依法依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由市政府颁布实施。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升级气象信息通信网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和各乡镇街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实施精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以全省气象预报服务网络和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为依托,建立预报服务平台,开展全要素、无缝隙、格点化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服务和监测预警服务,增强我市在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将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提高境内河流、水库的防汛抗旱气象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单位和各乡镇街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强化气象、自然资源与规划、应急、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警信息共享,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报预警发布体系,完善防灾减灾中心建设,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与规划、水利、农业农村、卫生等单位建设信息共享专线和设施,畅通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渠道,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开展智慧气象服务工作,加强自媒体、通信运营企业及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市气象局、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大数据中心、发改委、财政局、移动、联通、电信等电信运营企业和各乡镇街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防范气象灾害风险。

1.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开展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建设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完成邓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供气、通信、交通等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工作,建立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重大工程、重大规划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提升重要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市气象局、住建局、发改委和各乡镇街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工作,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乡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完成邓州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标准化建设和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气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教体局和各乡镇街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开展公路、铁路、等交通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建设邓州新区、产业聚集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湍河、刁河、赵河、严陵河及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邓州段干渠生态气象观测站,融入全省生态监测网,加强湍河、刁河、赵河、严陵河等中小河流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保障服务能力。将防雷安全纳入市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在西南山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和技术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水利局、应急管理局和各乡镇街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服务美丽邓州建设。

1.建立湍河生态气象保障系统。提升生态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在“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管控重点区域建设符合管控要求的生态气象保障示范工程。在湍河景观带建设涵盖气象要素、气溶胶雷达观测、空气质量监测、负氧离子等的生态气象观测站2座。开展湍河气象灾害防御预报预警、生态环境监测预报,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和定制化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智能化、自动化服务水平,建立生态旅游气象保障服务体系。运用生态气象监测成果,构建全市旅游气象服务平台,积极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开展各类旅游服务产品。推进杏山区天然氧吧、旅游避暑目的地和特色气候小镇等建设。开展地方生态审计和生态质量气象评估工作。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价和预报系统,提升低碳试点气象服务能力。建立绿色GDP气象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生态环境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加强大气污染环境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气象、环保数据共享机制,开发数据分析平台,根据不同季节特点针对性地深入研究霾、重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深入研究大气污染事件的来源和转化机制,建立大气污染扩散、输送等指标体系,提升我市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聚焦粮食安全重任,创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示范。

1.增强粮食核心主产区气象保障能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建设高产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粮食生产气象保障服务中心,提高粮食全产业链气象保障水平。综合利用气象观测、农田观测和卫星遥感等资料结合农业生产不同阶段需求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农田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等服务。对粮食生产过程开展动态、定量、精细化监测,开发农业专业指数预报服务产品。(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特色农业气象保障。开展气候资源详查及精细化区划,强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开展面向高产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精品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加强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工作,打造“气候好产品”等系统国家气候标志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气候附加值,加大农业天气指数、农业巨灾保险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建立专业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候品质评价与溯源和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结合一二三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高标准农业气象保障先行示范区。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重点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大型农业企业提供精准化气象服务,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同时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划,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力保障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1.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需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逐渐向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修复、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转型发展,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综合效益。围绕增强抗旱与防雹功能、满足改善城区空气质量需求等核心任务规划完善地面作业点布局和推进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实施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等工程,建设1个弹药存储库、新建5标准化人影作业点,配套购置5套作业设备。建立智能精准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业务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定制可视化、智能化作业指挥对讲系统,配套信息采集与安全保障设施。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邓州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委、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市人民政府要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制定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责任单位:市气象局、财政局、应急管理局、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创新融合协同发展,提升气象服务支持能力。

提升台站服务能力,将气象技术培训和人才教育培养纳入我市人才工程,利用南阳市职业技术学院优势,开展气象服务能力技术培训。(责任单位:市气象局、财政局、南阳科技职业学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气象部门和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优势,完善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发展规划、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细化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政策支持。制定《邓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市政府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相关内容列入专项规划,加强气象重点工程建设要素保障。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要求,建立气象事业稳定可持续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财政局、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开放融合。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城、更深层为的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加强气象核心业务交流合作,深化部门合作,推进气象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工业、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能源、教育、旅游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发展合力。(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法治保障。完善与气象强市建设相适应的气象法治体系。制定完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做好气象服务与监管工作。推进气象领域执法事项逐步纳入我市综合执法范围。(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司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1年4月2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主办: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邓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联系电话:0377--62283198 email:dzsrmzfwz@126.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14015531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邓州政府网

邓州政务微信

手机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5 19: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