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政府办公室  2015-12-29【打印该页】

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创新改革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期。《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邓州市委关于制定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邓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升的五年,也是邓州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以及进入新常态下多重转型、攻坚克难的国内发展态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3亿元,较2010年增加122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7398元提高到2015年的25200元,年均增长8.1%;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8亿元,比2010年的5亿元增加7.8亿元,年均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1亿元,比2010年的127.8亿元增加153.2亿元,年均增长18.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1亿元,比2010年的71.5亿元增加69.5亿元,年均增长14.2%。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果。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29.2:46.6:24.2调整为2015年的27.6:37.2:35.2,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升级为二三一。粮食产量连年增加,畜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稳步壮大,产业集聚区晋级为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高,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开始涌现,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新型城镇化呈现新局面。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4%,比2010年提高8.1个百分点。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在全省完成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心城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和品位明显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实现6个乡撤乡改镇,穰东镇、构林镇、赵集镇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镇。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面貌逐步改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加快,穰东镇葛营村被纳入省级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试点,穰西社区等4个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试点,习营村、上营村等入选省级美丽乡村试点。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成效。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增强,蒙华铁路、郑万高铁启动建设,内邓高速及南邓、邓陶、邓桑3条一级公路建成通车,邓州至豫鄂省界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被确定为省普通干线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一体化改革试点县(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进展。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城乡电网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光纤入户网速大幅提高,被确定为省“宽带中原”示范县(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实施了引丹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及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完成张沟水库、何冲水库等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50余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人民生活步入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14元、11827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0.1%、12.8%。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覆盖面逐年提高。稳步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获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市、省职教强市荣誉称号,“邓州护理”被确定为全省六大新兴特色职教品牌之一。各类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实现了整合提升,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全国农运会象棋比赛、全国全地形车锦标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

生态建设获得新成就。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累计下降14%;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45万吨、0.16万吨、0.38万吨、0.38万吨以内,完成了“十二五”总减排量目标任务。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成了80%大中型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地表水断面水质进一步改善,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2%以上。实施了退耕还林和库区绿化等工程,林木覆盖率达到28.6%。杏山等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升级改造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积极稳妥实行了多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成投用并与省、国家平台贯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审批效率持续提升。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商事、水利、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先后引进台湾圣心源、凯达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与北京市西城区对口协作有效开展。

专栏1:邓州市“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预计完成情况

2015年

年均增长(%)

2015年

年均增长(%)

1.生产总值(亿元)

430

13左右

353

9.6

2.人均生产总值(元)

23700

10左右

25200

7.7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9左右

13左右

12.8

21

4.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20

20以上

281

18.2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1500

9左右

23014

10.1

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9100

9左右

11827

12.8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5

15以上

141

14.2

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8

2.4左右

36.4

1.62

9.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3.2

 

10.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累计10

-

累计11

-

11.年末总人口(万人)

171

5‰

176.17

4.26

12.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元)

累计15

 

累计10

 

1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0以上

 

95

 

1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注:1、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和增速按2010年可比价。2、年末总人口使用2014年数据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更为复杂多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从宏观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豫京对口协作规划等全国性规划陆续实施,为我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省政府支持邓州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和南阳市副中心城市,并将邓州列为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纳入中原城市一体化发展“1.5小时合作圈”,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建了良好平台。

从自身发展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市资源、产业、交通和区位等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为我市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增添新空间;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迅速发展,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铁路、干线公路等建设迎来新高潮,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展“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大讨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战略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创造了良好氛围。

同时,邓州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主要是:产业结构不优,一产比重偏大,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进程缓慢,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土地、资金、环境要素制约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亟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任务繁重。

“十三五”时期,我市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时期,也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发展潜力点和突破口正在加速酝酿,未来五年邓州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邓州也面临区域竞争加剧、不进则退的发展压力,全市上下必须切实增强发展第一要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刻把握宏观发展环境的新动向、新趋势,准确把握市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升级抓重点,更加注重补齐短板破难点,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增亮点,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突出工业经济发展,突出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突出民生保障和改善,推动四化同步科学发展,提升邓州区域中心城市承载力、竞争力、带动力、影响力,奋力建设富强邓州、文明邓州、平安邓州、美丽邓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定位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立足区位、交通、政策优势,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功能服务,提高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把邓州打造成丹江口库区乃至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十三五”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实现双“60”(60平方公里、60万人)。

——南阳市区域副中心城市。主动对接融入南阳市区域发展,与南阳市主城区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南阳市区域副中心城市。

——省直管县(市)发展排头兵。全面落实和用足用活直管县各项政策,在改革上先行先试,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子,为全省创造经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起引领作用,走在全省前列;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

三、发展理念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加快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让创新贯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把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重点促进产业、结构、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绿色发展道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坚持开放发展。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适应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扩大对外出口,加强区域合作,补强对外开放薄弱环节,创建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设开放型城市。

坚持共享发展。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民生与发展的结合点,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四、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和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按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省直管县进位升级的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保持较高速增长,年均增长9.5%以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27.6:37.2:35.2)优化为三二一(18:40:42),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20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3%。城镇化率达到55%。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在省直管县(市)排名稳中有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富民为先,民生保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11%。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5%以内,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2017年全部完成脱贫任务,新生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5%以内。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省下达目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总体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初步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美丽邓州”魅力彰显。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各方面制度不断健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蔚然成风。法治邓州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专栏2:邓州市“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

“十三五”目标

指标属性

2020年

年均增长%




1、全市生产总值(亿元)

353

560

9.5以上

预期性

2、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81

565

15

预期性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2.8

20

9

预期性

4、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35.2

42

预期性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1

260

13

预期性

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6.4

55

预期性

创新驱动

7、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1.2

2

预期性

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5

预期性

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10

20

预期性

10、互联网普及率(%)

8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014

37000

10

预期性

1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1827

20000

11

预期性

13、城镇调查失业率(%)

<6.5

预期性

1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贫困发生率(%)

90以上<0.5

预期性约束性

15、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

8.1

5

预期性

16、每千人职业(助理)医师数(人)

约束性

1716、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817、平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

35

约束性

生态文明

1918、耕地保有量(万亩)

244.7

约束性

201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12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221、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2322、主要污染物排放

二氧化硫(%)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氮氧化物(%)

氨氮(%)

2423、林木覆盖率(%)

28.6

30

约束性

2524、空气质量优良率(%)

71

90

约束性

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新动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工 业

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大平台,培育大产业,扶强大企业,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工业经济“一二三四五”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70亿元,年均增长12%。

专栏3:工业经济“一二三四五”发展格局

一个指导思想:工业强市战略

二个市级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和湍北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技术)

三个超百亿产业集群: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

四个乡镇特色专业园区:穰东服装产业园、构林面粉加工产业园、腰店燕店农副产品加工园和张楼食品加工园

五十个超亿元重大项目

一、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

实施“352”工程,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力争到2020年将三大主导产业全部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培育2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

纺织服装。强化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三品”(赠品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战略,加快产业整合和升级步伐,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打造国内有影响、国际有市场的邓纺生产基地。

稳定规模,以新促转,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档、精梳纱线生产,不断提升棉纺质量,推动棉纺结构不断优化。扩大规模,拉长链条,催生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新型纤维、高档面料、家纺、床上用品,不断推动织布行业向中高端领域发展。加快服装产业品牌化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名优品牌。打造面料生产、服装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下游辅料等配套产业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做大做强,发展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申港纺织9000万米织布、雪阳集团1亿件坯衫服装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原料到终端产品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加大平台建设力度,着力抓好产业集聚区服装园、穰东服装园和丹江口库区服装大市场建设。到2020年,纺织服装产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专栏4:“十三五”棉纺服装产业重点项目

1、穰东服装产业园;2、中国雪阳坯衫城;3、永泰棉纺新上喷气织机800台;4、河南省征途户外装备产业基地;5、申港纺织9000万米织布项目;6、香港赢华高端服装鞋品制造基地;7、福建英凯制衣有限公司运动服装等。

食品加工。以绿色、安全、优质为主攻方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品质,构建科技含量高、加工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粮油食品发展新格局,建设豫西南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稳定粮油粗加工能力,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粮食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开发麦胚产品、小麦膳食纤维、淀粉葡萄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人造奶油、起酥油、煎炸油等专用油,积极开发特种油、调和油和功能性油脂,利用油料饼粕生产各种功能性蛋白。扩大生猪、肉牛等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猪牛禽肉深加工,开发肉食品、熟肉制品。大力发展乳制品。充分发挥渠首所在地的水资源优势,打造渠首饮料品牌,鼓励支持发展纯净水、矿泉水、果汁、碳酸等饮料产品。支持传统黄酒产业加快发展,打响“邓州土特黄酒”品牌。积极开展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冷链物流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食品加工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专栏5:“十三五”粮油食品重点项目

  1、久友面粉年处理小麦23万吨专用粉及深加工、;2、阳光油脂日产2000吨食用油生产线、;3、黄志牧业200万头生猪屠宰线及万吨冷库保鲜冷藏基地、;4、河南乐尔乐乳制品加工、;5、六和饲料年加工20000吨肉制品熟食项目、;6、南阳复烤厂技改项目等项目建设。

装备制造。大力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扩张产业规模,实施中国制造2025邓州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豫西南新兴装备制造基地。

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整车生产,争取长丰猎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支持港粤工业园依托一拖平台,实现生产资质共享,引进整车企业进驻。积极发展专用车生产,推动凯达扩规项目早日开工,加快市政、环卫、邮政等专用车发展。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星光汽车产业园建设,建立汽车锁具研发中心,打造“中国汽车锁研发生产基地”,建立汽车涡轮增压配套零部件产业园,逐渐强化参与鄂北汽车产业的配套能力,把邓州打造成为鄂豫产业带重要的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和电池等生产线,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努力将邓州建设成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谋划建设集贸易、博览、会展、赛车、休闲为一体的汽车文化主题公园,逐步把驰诚驾校打造成国家级汽车文化和运动休闲体验中心。大力发展汽配贸易,建设汽车4S店片区和二手车交易中心。推动汽车物流、汽车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行业跨越发展,打造豫西南农机制造产业基地。推动农机产业向农机装备业转型。加快发展工程施工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特种作业机械等产业。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100亿元。

专栏6:“十三五”装备制造重点项目

1、星光产业园年产轿车锁、减震器、离合器等50万件;

2、良机重工年产2万吨铸造件生产线;

3、亚泰机械年产800台机械手及高端注塑机项目;

4、河南沃尔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套成品涡轮增压器项目;

5、国家级汽车文化和运动中心:依托驰诚驾校,建设汽车文化主题公园、汽车影院、试乘试驾体验中心等;

6、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低速电动汽车、低速电动厢式垃圾车和新能源场地车的生产和研发。;

7、其它:长丰猎豹等商专用车邓州生产基地。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依托已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突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重点培育医药健康业和新能源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医药健康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企业并购重组,大力培育以大健康为目标的生物医药发展,加快中药保健品、功能性养生食品的发展。以天衡制药为龙头,扩大中间体产品种类,调整产品结构,积极采取定制加工生产模式,逐步实现向原料药环节过渡,培育优势原料药生产企业。以科腾生物为龙头,引导中药企业强化资源优势,加强现代制药技术运用,打造医圣张仲景品牌,用好国医大师名片,加快现代中医药不断发展壮大。树立大健康产业观念,规划建设健康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医疗器械及中医健康等项目建设,完善中医养生养老制药产业体系。发展医药物流业,逐步形成医药健康全产业链。

新能源产业。积极利用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厂房空闲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发展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适度建设与农业种植、养殖等结合的光伏电站示范项目。加强畜禽养殖场等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沼气高值化利用。稳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

专栏7:“十三五”战略新兴产业培育重点项目

医药健康业。重点支持中药材加工基地及中药质量检测平台,抓好科腾生物年产8000吨中药饮片、320吨中药保健品等项目建设。依托医圣张仲景故里,开展中药材种植、研发,建成中药材综合批发市场。依托中医院建立中医药研发中心。

新能源产业。抓好200MW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

三、加强工业载体建设

强基础、优环境、大招商、重入驻,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特色乡镇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大发展载体,努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主导区、科技创新核心区和丹江口库区区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强化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推动产业集聚区“五规合一”、“四集一转”和产城互动。统筹建成区、发展区、控制区功能布局调整,形成功能匹配、紧凑集约、有序开发的空间格局,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的机制。力争“十三五”末,将邓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主导产业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先进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强化乡镇特色园区的规划引领,科学建设现代工业发展载体。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软硬件设施,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晋星升级。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公租房、廉租房、标准化厂房和新型社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孵化园建设。积极发展仓储物流、专业市场、商贸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穰东服装产业园升级为省级服装产业集聚区。加快构林、腰店、张楼等乡镇特色专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入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继续实施“一费制”、“企业安静日”、企业货运“绿色通道”和涉企收费清单制等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综合性、网络化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加强银企对接,支持企业上市。强化对产业集聚区内现有企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合同履约等情况考察,建立企业退出约束机制。加快产业集聚区行政区划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高效的运作机制。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

以发展提速、占比提高、质量提升为目标,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不断培育新业态、新热点,建设豫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物流业。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等联动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冷链、快递、大宗商品、航空等专业物流。发展面向生产、商贸企业的内部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生产、流通环节与配套物流服务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建设公共配送中心,提升城乡居民消费物流服务水平。抓好万里物流园、铁路物流基地、粮食现代物流服务基地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食品药品物流配送园等重点项目,构建立足本市、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基地和丹江口库区区域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壮大电商主体,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引进电商龙头企业,建立电商平台,鼓励在邓州设立电商总部、运营中心、技术中心、结算中心。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推动制造业、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企业电商化。积极整合“新网工程”、邮政等服务网店,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市、乡(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健全信用、物流、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商务服务业。鼓励支持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在商务中心区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新建大型会展中心,提供各类会展服务,培育发展会展经济。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推动建立服务外包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工程研发设计、数据处理、客户服务等外包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产品,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构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并举的服务体系。把邓州农商银行打造成为丹江口库区区域性银行。积极发展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设立创投公司。鼓励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和信托公司等在邓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北京西城区对接,吸引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在商务中心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展村镇银行,培育资金互助社、互助合作制保险组织和专业化保险机构。全力推进土地承包抵押贷款试点。积极探索和发展普惠金融,让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等,及时有效获取利率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规范运作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全力筹建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完善金融生态环境长效机制。

二、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旅游业。做好大旅游文章,推动旅游与文化、养生、度假等有机结合,拓展旅游内涵,提高旅游层次,推进旅游业大发展,到2020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500万人次。深入挖掘“一心、两带、三区”生态、人文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以红色人文为底蕴、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快福胜寺修复工程建设,提升完善花洲书院、编外雷锋团纪念馆,规划建设仿宋一条街,打造文化旅游长廊。加快杏山旅游景区建设,营造自然山水怡人景观,建设特色旅游村镇。依托驰诚驾校,建设中原汽车文化旅游休闲体验目的地。继续抓好邓国春秋园、台湾风情园、湍河渡槽等景点建设。启动医圣故里景区建设工程。加强杏山、构林等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和修复,与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发展乡村民居文化旅游。抓好旅游专线道路、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全方位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打响旅游名片,把邓州打造成为连接伏牛山生态旅游圈和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间纽带。

商贸业。改造提升粮油大市场、农机大市场和建材大市场等现有市场,规划新建一批蔬菜、服装、家具和汽配等专业市场。积极发展一批物流配送、多式联运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合理布局一批便利店、特色店、专卖店,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运营商和知名品牌,鼓励中小特色餐饮、文化和休闲等企业进驻,改造传统商贸业。

健康养老业。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康复中心、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健康养老设施,增强公办健康养老机构保障功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健康养老机构,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健康养老机构。支持企业和养老机构运用互联网,建立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信息网络共享体系,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和医疗机构。引导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拓展产业链条。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5张,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乡镇和新型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落实国家稳定住房消费的信贷和税收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提振住房消费,多渠道、多方式消化库存商品房。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力度,放宽提取条件,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积极推动二手房市场规范发展。培育和发展房产租赁市场,健全完善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重的住房保障机制。统筹优化住房规模与结构,推进房地产片区综合开发。

三、高标准建设商务中心区

突出商务中心区服务功能,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加快要素集聚,打造服务业发展高地。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测、投融资、人力资源等服务,建设展示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与主导产业配套联动、专业服务功能突出的商务服务中心。建立“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联审联批”的综合行政服务体系。积极引入楼宇服务社区化服务平台,为楼宇企业提供政务咨询、餐饮休闲通信等高品质服务。到2020年,商务中心区建成面积达到4.24平方公里,营业收入达到40亿元,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实现税收收入2.5亿元。

专栏8:“十三五”现代服务业项目

旅游业。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发展格局,建设区域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一心”即邓州市都市旅游中心,“两带”即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产业带、湍河休闲观光产业带,“三区”即城市旅游区、渠首杏山旅游区、仲景苑旅游区。重点抓好渠首杏山生态旅游区、花洲书院、邓国春秋园等项目建设。

物流业。加快万里物流园、铁路物流基地、粮食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建设邓州市粮食物流批发市场、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规划启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产业集聚区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商贸业。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规划建设2-3个专业市场。建设3-5个特色街区。

电子商务。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由市、乡(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健康养老业。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健康养老业发展体系。

金融保险业。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商业银行、创投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来邓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商务中心区金融大厦建设。

第三节  现代农业

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定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构建产业特色鲜明、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蔬菜、油料、中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调整优化种养结构。优化粮经饲比例,推进农林牧渔一体化发展,形成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新格局。

创造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巩固粮食基础地位,坚守耕地红线,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92万亩,抓好农综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等项目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精致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110万吨左右。

发展现代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实现畜牧业与环境友好发展,努力建设现代畜牧业经济强市。实施奶牛倍增计划,抓好专业化奶牛场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到2020年奶牛存栏规模达到20万头。培育优势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抓好生猪屠宰厂和万吨冷库建设,完善生猪产业链条。继续抓好肉牛、肉鸡、蛋鸡规模化发展和小区建设。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5%。

推进农业与二产融合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互混兼并组,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打造一批集农产品良种扩繁、生产、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蔬菜、奶牛、肉类、林果等农副产品加工。

加强农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引进“农业+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提升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积极发展一批四星、五星农家乐,大力开发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民风民俗、田园度假、乡村节庆、名镇古村落游览等旅游项目,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拉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围绕一库(丹江口水库)、两山(杏山、土谷山)、两河(湍河、刁河)发展扩大观光休闲农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加快白牛中华寿桃、杏山柑桔等林果基地建设,支持药用、油用牡丹发展。到2020年,力争把渠首大道两侧建成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带,把内邓路两侧文渠—张村—十林打造成红色文化、两岸文化、新农村和休闲农业观光带。

三、强力做好“水”文章

以“水美邓州”为目标,围绕6亿立方丹江水,实施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节约用水管理体系建设、水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水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等七大工程,积极推进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

增强蓄水能力建设。高度重视抓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全市现有坑塘堰坝实施蓄水工程,规划建设一批蓄水工程,建立互通互联蓄水系统。

积极发展水产业。实施“水产业+旅游”模式,打造邓州特色水生态旅游业。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鼓励支持农民将坝塘、沟壑改造成养鱼、种藕水面或利用低洼地修建养鱼塘或种藕池。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支持利用水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建设水生态走廊、万亩荷塘观光园等。推进水资源与生态观光业融合,打造水生态休闲观光产业。

突出美丽水城建设。实施中心城区蓄水工程,重点抓好内外城河水生态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亲水园林广场和休闲公园,着力打造北方“回字型”水城景观。继续营造湍河城区段景观带建设。推动邓西湖、明珠湖和小草河、运粮河、礓石河、楚河“两湖四河”蓄水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抓好陶营、汲滩等“水美乡村”建设。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建设和谐的水利支持系统,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提升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和保障能力,构建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化水利网络体系。重点抓好湍北灌区、引丹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和井灌区水利设施配套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灌溉能力和水利用效率。实施主要河道多级拦河坝工程、小水电工程。积极与养殖业融合,实施牧电水一体化工程。加强防洪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防洪预测预警体系。

四、加快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平台建设,加快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收入。健全市、乡(镇)、村公益性农机推广网络建设,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建设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大力实施农业良种培育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构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事故应急处置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著名商标的申报与规范管理。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防控能力。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专栏9:“十三五”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粮食核心区。高标准粮田92万亩;143万亩南水北调渠首土地整治项目;5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湍北灌区、引丹灌区末级渠系配套等水利工程。

现代畜牧业。结合新农村建设,依托黄志牧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生猪、家禽、奶牛、肉牛等四大畜牧业集聚区。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2万亩蔬菜基地和5万亩山药等特菜生产基地;建设药用、油用牡丹产业化项目;新增国家级、省级“三品一标”产品60个。

水生态产业。支持利用丹江水资源发展大型养鱼场、特种水产业;积极推进“水产业+旅游”发展模式,建设水生态旅游项目,抓好万亩荷塘等水生态项目建设;在主要河道建设多级拦水坝,实现蓄水发电、养殖、灌溉综合利用。

第四节 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开放式创新,强化人才培养及使用制度建设,把邓州打造成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支持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性创新研究,鼓励企业直接引进利用高端技术创新成果。到2020年,建成1-2家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和5家省级创新示范企业。

二、构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创新政策与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的对接。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加大对科研人才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努力打造政策体系健全化、科技金融系统化、创新服务便利化的良好环境,加快形成要素齐全、功能完善、专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制机制。

三、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

支持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合作平台,促进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和产品研发。支持市产业集聚区创建科技孵化器,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多元化的创新孵化器。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工场等新型模式,构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众创空间。深化与北京西城区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建成一批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促进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协同创新。

四、抓好重点领域创新

发挥技术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推进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创新,推广良种、植物保护和防灾减灾等农业新技术,打造优质粮食、有机果蔬和规模养殖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集群。加快工业创新,强化政策支持,促进要素集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纺织服装、粮油食品、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服务业创新,用现代经营理念、科学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创新,打造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等创新示范基地,提升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

第五节  构建发展新体制

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成为直管县体制改革先行者。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建立审批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的机制体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深入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强化市政府执行职责能力,提高行政效率。

二、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强化财政资金绩效。推进非税收入收缴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力度。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按照中央部署推进税制改革和征管体制改革。择机调整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支持政府投融资公司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积极推行PPP模式,实施一批公益性PPP项目。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试验,探索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完成农商行组建工作。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三、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坚持符合用途管制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信托中心,加快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四、统筹推进其他专项改革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改革,着力解决供而未用、转移用途等问题。深化供销系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事业、文化体制、生态环保、住房公积金改革。进一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盘活存量资产。

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推动信用制度和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统一征信系统,积极推进信用信息征集、整合和共享。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加大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市场交易中的应用。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作用,促进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增创新优势

统筹推进城乡、物质文明和日博体育在线,日博体育官网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节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围绕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布局优化、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

一、突出发展中心城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加速人口集聚,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快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做美做优新城区。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发展的原则,加快湍北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以商务中心区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绿地、水系、景观、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品牌,打造高品质城市新区。

改造提升老城区。有序推进棚户区、沿街片区、商业街区等整片区域综合改造,加快中心城区功能结构调整和空间整合置换,稳步推进城中村、团结中路等棚户区改造,全面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加大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力度,加快供排水、供气、公厕、垃圾中转站、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老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转变传统城市线性发展思维,加快中心城区周边乡镇发展,推动张楼、腰店、桑庄、龙堰等城市组团发展。以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为抓手,加快组团间的对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城市组团延伸,打造中心城区和周边乡镇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空间发展格局。

完善提升服务功能。统筹抓好城市供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园林绿地系统等建设,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易涝点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建设海绵城市。组织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园区和商务中心区开展试点。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施城镇发展带动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镇区经济,推动乡镇板块化发展,构建全域城镇体系。到2020年,建成镇域规模达到5-10万人的小城市3个。

着力打造市域城镇板块。明确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推进西北部片区、东北部片区、西南片区、东南片区协调发展。西北部片区包括赵集,、裴营、九龙、文渠、十林、罗庄等乡镇,依托南水北调渠首和输水干线、湍河、浅山丘陵等资源优势,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林果业。东北片区包括穰东,、夏集、白牛、汲滩等乡镇,依托穰东服装产业园和区位优势,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服装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加快穰东副中心城市建设。西南片区包括林扒、孟楼,、高集、彭桥等乡镇,依托杏山地质公园和生态功能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基地。东南片区包括构林、小杨营、刘集、都司等乡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建设现代畜牧业集聚区、区域商贸物流配送中心。

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镇通气工程,逐步实现全市乡镇通气。建设完善供水体系,全部饮用丹江口水库水。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适时启动重点镇棚户区改造。积极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建一批学校、卫生院、文化场馆和体育设施,提升乡镇综合承载力和保障力。

加快建设边贸集镇。实施市际沿边集镇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和建设汲滩、孟楼、穰东等沿边集镇,形成商贸发展新亮点。

三、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有序推进新农村引导点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抓好十林镇习营村、穰东镇穰西社区、张村镇上营村等美丽乡村建设。

四、建设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综合试点探索,先行先试,把邓州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跨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先进县(市)行列。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数15万人以上。强化产业发展的载体支撑,实施产城融合工程,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支持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多种方式形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五、建设智慧城市

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编制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成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各类市政设施、道路交通、公交车辆、社区安全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科学规范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建立事企分开、管干分开、以钱养事为主的管理模式。

专栏10:“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1、中心城区。路网续建和改造提升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内外城河水污染防治工程。供排水工程。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稳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

2、乡镇基础设施。新建23个乡镇街区供水工程。新建25个农村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中转设施。

3、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穰东镇葛营村等引导点建设。实施美丽乡村达标村和示范村工程。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节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承载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一、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以智能绿色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协调推进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的运输通道建设,着力提高综合交通水平,形成内畅外通、换乘便捷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网,构建豫西南公铁运输枢纽城市。

打造现代交通网络。积极争取邓州通用机场获批,按照功能优先、集约节约原则,加快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通用航空运营企业,引进通用航空飞机,积极发展农林作业、应急救援、医疗救护、航空旅游等业务。建成蒙华铁路、郑万铁路邓州段,形成“三铁”通市新优势。争取焦柳高铁、宁西高铁过境邓州并设站,驻马店、济宁、阜阳、随州等4条至南阳铁路延伸至渠首及襄阳,完成邓州火车站改造。争取将南阳至渠首、邓州至桐柏和师岗至上庄等三条高速公路增补进入省高速公路规划。适时启动伏牛山旅游轻轨线网规划建设。推进国防和旅游公路及丹江口水库环库公路建设。谋划绕城高速、环城公路、通往周边县市的“米”字型一级公路网。改造提升县乡村道路等级,积极实施乡村通畅工程。积极优化调整物流布局,建成邓州铁路物流基地、蒙华铁路邓州西站货场等项目,推进高速客运站和汽车客运总站、汽车客运北站等建设,完成乡镇客运站升级改造,实现市域公交一体化发展。

提升交通运输综合能力。以构建区域交通枢纽为目标,以综合运输能力提升为重点,着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客运一体化发展,主动协调共享机制,打造快捷便利的通达交通体系,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增加公交车辆数量,优化车辆结构和线路布局,提升客运能力。建立高效的客运网络,以高级客车为主体,以邓州市为中心,形成连通豫鄂陕三省,直达区域内各个城市的高速客运网络。以中高级客车为主体,形成连接周边各县市的干线客运网。以符合国家标准的农村客运车型为主体,形成覆盖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加快出租车行业发展,积极探索出租车内部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加快建立出租车行业稳定、规范、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维护出租车市场秩序,稳步提高出租车数量,提升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推进公共出行服务、货物与物流服务信息化,全面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公共交通低碳、高效、大容量运输方式,大力推动多式联动联运发展,引导传统货运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推动货物与物流服务现代化。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改造升级运输装备,倡导绿色出行,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公路养护精细化管理,推动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防范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专栏11:“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1、打造现代交通网络。新建邓州通用机场项目。新建完成蒙华铁路、郑万铁路邓州段,完成邓州火车站改造。郑万铁路邓州段,实施邓州火车站、站前广场扩建项目,建成铁路物流基地。将S532线文渠至白牛公路、G207线镇(平)邓(州)交界至唐鱼池、S243线邓州至内乡灵山段公路等道路改扩建为一级公路。实施乡村通畅工程,改造提升县道300公里,乡道500公里、村道1000公里。

2、强化交通管理和服务。设立智慧交通平台,购买高点监控设备、联网信号机、车流量采集及事件检测设备等,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大力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引导传统货运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加强邮政资源合理配置,强化邮政基础网络。加强公路养护精细化管理,建设应急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防范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二、建设现代能源支撑体系

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以确保能源安全为前提,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绿色、安全、可行的能源供应体系。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沼气发电、小水电等清洁能源。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快2×66万千瓦热电厂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强变电设施、供电线路、电网改造,强化电力供应保障,新建、改建一批220KV、110KV、35 KV变电站,新增110KV线路96千米、10KV线路415千米。完成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作,推动城市电网智能化改造。

完善能源供给体系。加强能源储备,保障能源安全。新建一批加油站和加气站,规划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增强油气源保障供给能力。实施镇区及社区天然气入户工程,逐步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推动充电桩建设。

专栏12:“十三五”现代能源支撑体系建设

1、扩大清洁能源利用项目。建设一批光伏发电项目,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700MW。

2、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推动2×66万千瓦热电厂项目,新建220千伏邓州西开关站;在张村、湍河、花洲等分别扩建110千伏工程项目;湍北、穰东、林扒等分别新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3、完善能源供给体系。实施锅炉“煤改气”、车辆动力改装、CNG、LNG加气站及配套建设输气管网等项目,实施镇区及社区天然气入户工程,提高城市气化率。建设一批新能源充电桩。

三、建设高效信息网络体系

实施“宽带邓州”战略,加强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加强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宽带中原示范县(市)为契机,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光纤宽带、3G/4G网络及WiFi热点投入,推动公共领域、住宅及商业领域宽带网络建设,优化提升网络质量,提高城乡宽带覆盖范围,建设无线城市。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移动多媒体、互联网电视等融合发展。

建设“智慧邓州”。围绕建设“智慧邓州”,积极引进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运营商大公司,设立统一的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及大数据资源库,努力发展第三方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全覆盖的信息感知传输系统及数据采集、加工处理、交换共享通道。加快推进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提升通信应急服务能力、抗毁能力和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实施“市民一卡通”工程与“多保合一”劳动社会保障信息工程。完善提升政府内网建设,启动政府外网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构建统一高效的政府网上办事平台。

专栏13:“十三五”高效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1、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光纤宽带、3G/4G网络及WiFi热点投入,推动公共领域、住宅及商业领域宽带网络建设。建设占地25亩的邓州市广播电视发射中心,推动实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

2、“智慧邓州”建设。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及大数据资源库、第三方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

第三节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物质文明和日博体育在线,日博体育官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面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市。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推进理论宣讲和百姓宣讲城乡全覆盖,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树立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中心、文化茶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保障机制,优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繁荣发展邓州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施重点文艺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家水准,彰显邓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实施本土文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更多文化名家,叫响文艺品牌。大力推进大众文艺蓬勃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繁荣发展文艺中的主体作用。加强越调、锣卷戏、大调曲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深入挖掘张仲景医药文化、范仲淹忧乐文化、邓国春秋园根亲文化、编外雷锋团红色文化等邓州本土文化。鼓励支持本土作家创作具有浓郁邓州地方特色的文学、戏剧、影视、歌舞等文艺精品。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与创意设计、旅游、影视、会展演艺、现代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网络文化、非遗文化传习等文化产业,推动邓州市文化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美丽新家园

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等,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创建国家生态城市。

第一节  生态建设

把生态保护融入到社会全过程,切实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新局面。

构筑丹江口水库生态屏障。严格落实《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全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丹江口库区水源地保护,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沿干渠生态防护林建设和植被恢复工程,建成沿库沿渠生态廊道。加大浅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实施5.4万亩石漠化治理、杏山管理区生态农业基地配套等项目。积极融入南阳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强与淅川县、镇平县、卧龙区等的协作,协同推进干渠生态一体化发展。

营造平原林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林业提升工程,强化村庄和道路绿化带建设,打造由农田林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绿化隔离带构成的生态廊道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实施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两侧造林绿化工程,形成景观丰富、层次分明的森林通道。大力推进绿色城市和绿色乡村建设,加快开发区、校园等的绿化美化以及城区片林、城边林带、城郊林网建设,扩大城区林木面积。

高标准改善农业生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污染检测网点,开展实时动态环境质量监测,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测土配肥、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实用技术。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强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对全市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全方位规范管理。发展农牧结合循环经济,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以大中型沼气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节  环境保护

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切实加强“面上保护”和生态涵养,着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蓝天工程。中心城区加快燃煤锅炉的拆除改造。深化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废气的企业。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稳步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形成区域统一的环境决策协商机制、信息通告与报告机制、环评区域会商机制、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和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碧水工程。强化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实施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总量控制,加强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林板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实施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积极实施城区生态水系建设工程,推动运粮河城区段河道型人工湿地污染处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城区河流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乡村清洁工程。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力度,推动乡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启动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土壤环境保护工程。

第三节  资源节约利用

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加强生产生活节水,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严格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和标准管控,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清理闲置土地,开展国土整治,提高土地产出强度。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第四节 生态文明体系

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加快构建生态制度体系。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建立政府机构能耗水耗统计体系,加快推动办公无纸化、信息化,降低行政物耗。建立和健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节能执法和环保执法工作力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评价考核制度、监管制度、资源使用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制度体系,强化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绿色服务,逐步打造鲜明的绿色商业文化。鼓励绿色出行和简约生活,倡导反对生活浪费。鼓励市民绿色消费,提高大众节能环保意识。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单位创建活动。

专栏14:“十三五”绿色发展建设工程

1、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实施5.4万亩石漠化治理工程。抓好12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丹江口水库沿库交通圈生态廊道、木本油料、杏山区生态恢复建设等林业项目建设。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牧养殖污染治理、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等污染治理项目建设。

2、循环经济工程。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秸秆再利用工程,以及垃圾分类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集中处理等资源再利用项目。

3、节能减排工程。实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企业节水改造等项目。实施城市路灯改造、企业节能改造、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

4、环境监测管理。建成市环境监测站(国家三级站)和监测监察宣教培训中心。

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新空间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完善开放功能,创新开放领域,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建设活力邓州。

第一节  开放平台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完善园区功能,建成产业配套生产基地、转移承接基地和对外开放平台。把湍北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合理布局客货运场站,加快推进万里物流园、铁路物流基地等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建成豫西南区域性物流中心。构建快捷畅通开放通道,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通用机场等对外通道建设,打造连接豫鄂陕、南十襄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实现与“一带一路”等国家级战略规划的无缝对接。扩大开放领域,放开市场准入,降低门槛,营造机会均等、权利对等、规则平等规划公平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开放领域。

第二节  招商引资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招商环境、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优化环境。建立适应市场、符合政策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项目审批网上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强化“零距离、零接触”制度的执行力,坚决打击在招商项目落地建设中设门槛、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等不良行为,真正实现“零阻碍”入驻,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和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创新方式。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机制,积极推行驻点招商、精准招商、集群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开展定向精准对接招商,推动“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多元招商”向“精确招商”转变,促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筹备开通“邓州招商”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产业动态、招商动向、招商项目、投资优势等,开展灵活多样的招商。

突出重点。围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编制实施主导产业链图谱,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客商资源集聚地,组织举办专题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着力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新能源、现代商贸、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职业教育、动漫会展等重大项目。

第三节 区域合作

主动、积极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区域协作新机制,努力打造区域分工、融合、互动、共赢新格局。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深入研究融入“一带一路”的长效机制,加强与郑州、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地区、中亚及欧洲地区的产业对接协作,全面布局原料基地、生产基地、销售网点、研发中心等,推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创新投资合作模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类经贸合作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深入开展对口协作。加强与北京市西城区对口协作,分解细化协作框架协议内容,建立对口协作常态化工作机制,围绕政策支持、农业开发、工业合作、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经贸交流等方面开展经常性协作,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落户邓州。

拓展区域合作空间。主动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区域间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交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十堰、商洛、汉中、安康等省辖市联系,建立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合作平台,实现库区共享、协调发展。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强与上海、杭州、武汉、重庆等城市合作,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持续加强与珠三角、港澳台等区域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主动融入沿汉江生态经济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突出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加快生态环保、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等领域的合作。主动融入宛襄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有共同生态文明禀赋的“一市三县”(邓州市、淅川县、内乡县、西峡县)经济、生态、交通等协作机制,推进一体化发展。与周边县区共同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迈进新生活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公共服务新体系,把邓州建设成为丹江口库区区域公共服务中心。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着力发展基础教育。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新建、改扩建28所中小学,彻底解决中心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快集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高中布局,规划在湍北新建一所高中;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办学,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公民共办机制,新建幼儿园50所以上,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水平。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稳定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三年对教师编制调整一次,每一年要核定一次。到2020年,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7%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2%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技术型、复合型和知识型等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到2020年,初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邓州打造成为丹江口库区职业教育集聚中心。培育邓州特色教育品牌,以驰诚驾校为依托,打造辐射周边,在全国有影响的驾驶员培训基地;以卫校为依托,打造辐射全国的“邓州护士”品牌。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完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建设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积极引进北京西城区大中专院校入驻职业技术学院或来邓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家政、技术等职业教育学校。

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教育引进力度,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形式兴办教育。在全市各类示范性学校建设中,重点扶持一批民办学校,引导形成一批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社会反响良好的优秀民办学校。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督促民办学校规范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继续教育推进机制,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特殊教育,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完善继续教育内容,构建继续教育网络,依托党校、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立教育中心,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教育,创新名师培养机制,打造名优团队,举行名师提高班和名师培养对象研究班,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专栏15:“十三五”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1、基础教育。新建50所以上幼儿园,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28所中小学,规划建设一所高中,大力发展集镇寄宿制学校。

2、职业教育。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完成驰诚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项目。

第二节  稳定扩大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万人以上。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依托产业集聚集区,规划建设邓州市创新创业孵化园,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促就业,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十三五”期间,新开发6000个公益性岗位,五年内直接扶持创业1万人,带动吸纳就业2万人。

提高劳动群体职业技能。依托邓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培训中心,加强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电子商务培训,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鼓励行业、企业等开展各种类型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着力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技能型人才,提高全市高技能人才比例。“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人,再就业培训8000人,高技能人才培养4000人,创业培训5000人。

加强重点人群就业。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持续推进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民生实事计划,组织实施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到中小企业、基层就业。完善帮助企业招工用工政策,推进公共就业平台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着力解决“招工难”、“就业难”的两难问题。“十三五”期间,实现困难人员就业5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万人以上。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加强劳务输出管理,强化劳务品牌培育,加快邓州国际劳务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完善回乡创业的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十三五”期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

专栏16:“十三五”稳定扩大就业重点项目

1、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加快市级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和25个乡镇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推进就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2、国际劳务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基地,提供国内外就业服务信息。

3、创业孵化载体。依托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邓州市创新创业孵化园。

第三节  推进健康邓州建设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完善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推进健康邓州建设,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发展专科、民营医院,加快构建城区重点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综合医院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专科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丹江口库区区域有影响的医疗高地。规划新建1-2所二级综合医院和一批特色专科医院。加快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建设市人民医院分院。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事业,发展各种专业医院。依托医圣故里优势,用好国医大师名片,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中医养生养老制药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1000张以上。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实施“10分钟健身圈”计划,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建成市体育中心,增强举办体育赛事能力,积极承办全省性体育运动。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在各乡镇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打造特色体育之乡。加快体育产业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积极培育和引导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专栏17:“十三五”健康邓州建设重点项目

1、综合医院。实施中心医院、人民医院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创建特色科室,提升医疗影响力。建设1-2所二级综合医院。

2、专业医院。实施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工程。建设1-2所二级综合医院。规划建设儿童医院、口腔医院、精神病医院、眼科医院、肿瘤医院等专科医院。

3、基层建设。对花洲社区、古城社区和湍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新建一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乡镇卫生院技术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继续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4、体育事业。建成市体育中心。规划建设一批乡镇、社区公共健身活动场所。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加快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进城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提高社会整体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提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全面落实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项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形成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落实补充工伤保险制度,做好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健全完善社保基金预决算制度。深入推进劳动维权体系法治化,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一体执法工作机制,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作用,确保一裁终局案件的处理准确率达100%,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规范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按规定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加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调整提高工伤、失业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水平。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逐步健全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规范各项待遇支付,堵塞基金支付漏洞。实现各项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确保基金安全。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和规范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建立城乡低收入认定机制,完善程序,形成机制,为全市低收入家庭在各职能部门获取救助、享受政策优惠发挥积极作用。出台城乡低保在水、电、有线收视、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就业援助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完善资助救助对象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在各乡镇、社区建立医疗救助网上审批制度。全面规范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乡镇、社区、志愿者联动的救助网络系统。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和生育关怀工程,加大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力度。“十三五”期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民办公助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办养老机构,拓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力争所有街道、社区、乡村均建有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为农村的留守老人建立日间照料服务活动站。

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基本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规划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机会和政治权利,提高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注重儿童品德教育和性格培养,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贫困妇女、单亲特困母亲、老人等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第六节  加强法治邓州建设

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改进和完善政府决策制度,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决策听取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建立依法规范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健全及时就地解决问题机制、信访终结机制和群众权益保障机制。

第七节 推进平安邓州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打防管控,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和运行机制,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综治基层组织建设,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完善人防、技防基础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平安邓州”。

加强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预防治本意识,完善安全源头治理长效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深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整治监管,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构建全面覆盖的监督体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督网络,落实监管责任,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发挥食品药品监管优势和监管执法效能。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信息直报系统,全面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完善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互联互通体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追溯体系。到2020年,力争成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

防灾减灾。建立市、乡两级灾害应急响应指挥平台,建立完善防灾减灾信息化网络。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好防震应急工作。推进以社区、学校、乡村为重点的减灾宣传工作。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提高全市救灾物资仓储能力,增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优化消防装备配备,全面提升全市火灾防控和灭火应急救援能力。

巩固发展军民团结。建立人防应急移动指挥平台,做好人防工程和信息化工作。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不断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工作,增强军供保障能力。深入持久开展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做好军转、军休干部安置管理和随军家属就业工作,提高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和保障能力。

第八节  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大力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根据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和临时救济帮助脱贫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确保财政扶贫配套资金投入到位、使用到位。整合部门各项涉农惠农资金,最大限度地向贫困人口倾斜。到2017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第九节  积极做好移民工作

建立移民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确保移民问题件件有着落。解决移民实际问题,使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化解矛盾,妥善解决移民提出的合理诉求。强化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完善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学校、医院、公园和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流移民新村。加大对移民项目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移民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增收致富。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移民就业能力。

第十节  统筹发展其它社会事业

统筹推进民政、消防安全、地方志、档案、民族宗教、侨务等社会事业发展,为构建和谐邓州打好基础。

第七章  规划的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长效机制和规范化工作程序,强化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约束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任务等部署要求,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创新管理方式,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政府效能。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和社会听证等机制,推进决策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强化廉政勤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节  项目支撑

“十三五”时期,围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谋划一批事关邓州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460个,总投资规模约2700亿元。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包装储备和动态管理重大项目库。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顺利实施。继续实行重大项目考核机制,将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做为绩效目标责任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严格规划纲要的严肃性,对政策性项目,优先安排纲要项目,没有纳入纲要的项目原则不予安排。设立项目储备专项基金,对重大项目策划论证等前期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实行分类指导,着力推进项目建设。落实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责任制,加大调度、督导、考核力度,形成策划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运一批的良性循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向上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各类投资;向内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加强银政、银企和基金机构对接,争取更多民间资金、银行贷款和基金支持;向外要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对外合作,加大对外对内招商引资工作。

第三节  人才兴邓

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兴市邓战略,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围绕产业发展,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先进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以及高效生态农业技能人才,重点抓好高层次的服装设计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本土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形成培训人才和专业的长效机制。积极建设孵化器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平台。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积极破解人才引进障碍,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建立引才引智绿色通道。完善党政人才绩效考核制度,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与北京西城区人员双向交流。

第四节  政策保障

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强化政策导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重大改革,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使规划与政策形成合力。完善规划配套措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推进规划实施,强化信贷、土地、环保、科技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加强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控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明确将“十三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作为政府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五节  实施机制

强化本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明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体地位,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符合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建立动态落实工作机制,通过年度计划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建立规划落实情况年度报告制度,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市人民政协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检查巡视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开展专项检查。科学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出调整和修订规划意见,按程序报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名词解释:

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是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群,包括一次性居住6个月,或者是一年之内居住过6个月以上,这都被统计为常住人口。

2.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2】3380号),明确把十堰、安康、汉中、商洛、邓州确定为丹江口库区域中心城市。省“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邓州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3.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2015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 〔2015〕116号》。 我市是全省21个试点县市之一。主要推动试点地方加快推进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等重点领域建设,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的促进机制等方面,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作用,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4.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9月,省水利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河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豫水政资[2013]32号),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作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试点目标是:建设一批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到位、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到位、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到位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5.中原城市群“1.5小时合作圈”:省“十三五规划”提出,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建设,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核心圈、1小时紧密圈和1个半小时合作圈。

6.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7.小康社会目标:“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十六大明确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八大提出实现两个“倍增”,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河南省委九届八次会议《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提出了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接近60%。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我市在2018年即可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按照省委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标,我市“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速需达到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需达到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需达到6.8%,城镇化率年均需提高4.7个百分点。

8.光伏扶贫:2014年10月,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方案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420号),方案提出,利用6年时间,到2020年,开展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一是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支持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二是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建设光伏电站,使贫困人口能直接增加收入。在宁夏、安徽、山西、河北、甘肃、青海6省30个县开展首批光伏试点。

9.新网工程: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流通产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决定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新网工程”旨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10.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和省“十三五”规划都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11.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

12.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工厂:是一个人们能分享兴趣—合作—动手—创造的地方。人们能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实验室、厂房、工作坊、工作室等等。它们为成员提供地点及设备供成员们进行个人项目,或者集体项目。可以帮助创业者发布项目、对接风投。

13.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个城市纳入首批试点,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14.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

15.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16.智慧城市:依托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IPv6)与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视频图像识别、大数据时空分析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数字基础资源、多维信息感知、协同工作处置、智能督察考评、预警决策分析等手段,集“人、地、物、情、事、组织”管理要素于一体,建立一个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全过程监控督办、分析决策、视频监控、应急联动、联合指挥调度等多位一体的智慧化、全覆盖、全流程的综合性城市管理、执法、服务、监控指挥平台。

17.“四纵六横”干线公路网:国道G207乌兰浩特-海安,G328启东-老河口。省道S103郑州-淅川,S239镇平-新野,S240济源-邓州,S243渑池-邓州,S244三门峡-邓州,S331驻马店-淅川,S332新蔡-丹江口水库,S334淮滨-邓州,S531习营-陆营,S532邓州-文渠。

18.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19.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  月  日印发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主办: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邓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联系电话:0377--62283198 email:dzsrmzfwz@126.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14015531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邓州政府网

邓州政务微信

手机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5 2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