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政府办公室  2006-07-20【打印该页】

前  言

2006-201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诸多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战略机遇期。为阐明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以及南阳市委三届四次全会、邓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经验、科学分析形势、广泛调查研究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编制《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胜利完成。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6.6亿元,是2000年的1.98倍,年均增长14.7%,高于9%的“十五”计划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00美元,达到8220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日益突出,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 15.7 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0.3亿元,实现利税3.1亿元,年均增长23.9%。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78万吨左右,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趋向合理。第二产业快速增长,所占比重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达到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速 16.2%,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9亿元,年均增长27.3%,比“十五”计划高出10个百分点。五年新增通车里程821公里,完成“村村通”80%以上,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万亩,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薄弱环节明显改善。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68756平方米,改造乡镇卫生所11所,建成了县级疾病控制中心和救治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两个确保”得到巩固。科教、体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6%和3.5%以下,全市劳务输出人员达到35万人以上,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294元和3104元,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我市综合实力有了较大幅度上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跃上一个新台阶。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新阶段。

第二节  “十一三”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由一般县级市发展成为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中等城市的关键阶段,建设任务重,竞争压力大,实现突围难,但同时也面临着好的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总体上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动力大于压力。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从国家宏观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将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国外产业向国内转移和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市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合理地、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市开拓境外市场,二是从国家对中部支持看,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国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尤其国家继续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邓州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核心主产区、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有利于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征得国家支持,政策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我省实施中原崛起战略及沿边开放开发战略,有利于我市利用沿边优势加快发展。三是从国家重点建设投资项目看,我市被列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三市六县对口支援范围,国家及受益地区将实施对口支援,实施补偿和援助性经济技术项目协作联合,从而有利于带动我市工业、农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多项事业。另外,我市被列入全省八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试点,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水平。二广、上武、汉十等高速网架的形成,有利于我市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构建。四是从邓州自身发展基础和态势看,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意味经济发展步入起速阶段,必然带来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需求刺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为我市经济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一批新上和改造的重点项目和产业,以及已经完成的经济积累,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备足后劲和注入活力;省重点扩权政策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心剂,其后发优势也是我市实施赶超战略的强大动力之一。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竞相发展、气顺劲足的良好态势和氛围,这是我市在“十一五”时期能够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十一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取向仍将强调加强土地和信贷管理、国债资金也将逐渐淡出,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更加不易,保持全市投资较快增长的难度将会加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工业化水平低,缺乏大个骨干企业支撑,第三产业薄弱,结构调整难度大,仍将制约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城镇化发展滞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将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压力。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抗灾能力弱,农民增收困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财政压力大,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公益事业建设投入乏力,大批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需要救助等问题,都是制约“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如何尽快扩充工业规模,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变“经济板块”为“板块经济”;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培育多个辐射力、带动力强的增长极;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并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融资能力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有效地发挥杠杆作用:如何革除政府体制存在的弊端并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以提高政府工作的绩效;如何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绿色GDP 核算制度以启动全市“生态化”的大目标,都是“十一五”时期我市必须应对的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诚乡协调,以城带乡,工农互动,以工哺农,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为发展方向,强力实施工业立市、人才兴邓、开放带动战略,坚持“三抓”(抓优势农户、经济能人、抓企业家队伍)带动,“四轮”(工业发展、城镇建设、市场流通、特色农业)驱动,加快区域性中等城市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邓州的全面崛起和振兴。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调动好、发挥好、利用好一切积极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我市既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增强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

——坚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发展工业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以资源型工业为先导,以特色产业为方向,以集群板块为手段,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引资,扩张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产业层次和竞争力、以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一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继续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外资外经外贸工作水平。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精心打造中心城区,着力

构筑绿色城镇体系 积极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利益协调、注重社会公平,健全公共服务,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人居环境,构筑和谐社会。

战略重点:

——提高城市化水平,以组团式、多极化、生态化理念推进城镇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注重提升产业层次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扩充。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立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致富农民。

——扩大开放领域,强势招商,项目开发、投资拉动,培育良好投资环境,形成要素集聚洼地。

——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发挥市域经济比较优势,催生激活内生动力,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

——推行循环经济和绿色GDP,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十一五”末达到252亿元,年均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3%;第二产业达到142亿元,年均增长24%;第三产业达到57亿元,年均增长10%。自2006年起,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37.7:36.3:26调整为21:56:23、经济结构由“一二三”演变为“二三一”。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5750元、占全面小康标准的 6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8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3.7 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 15 亿元,年均增长 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社会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201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160万人以内,其中市区人口 4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42%左右。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不低于5%,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

生活安康——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年均增长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年均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 30%以下,农村居民降到40%以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覆盖率达到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全市。

改革开放——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直接利用外资和出口贸易有新突破,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在15%和20%以上。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动力增强。

资源环境一—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市区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地、矿产资源。

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小屎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60:30。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进入城镇化高度发达阶段,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  振兴工业经济

按照存量盘活增效,结构优化升级、优势行业突出,园区集群带动、增量快速增长的发展思路,以产业扩充、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大上工业项目,上大工业项目,办大工业园区、加速工业化进程。力争“十一五”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3.4%提升到54%,进入工业化大发展阶段。

第一节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依托邓州资源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林板纸、纺织服装、粮油食品、水泥建材、医药化工、一般机械加工制造业等核心和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支撑邓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林板纸业。大力发展 “林浆板纸一体化”工程及板材深加工,形成杨树种植、板材加工、木浆造纸互动“三赢”的良性循环,使邓州成为豫西南的林板纸加工生产基地。以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道路,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改造与扩充相结合,全面提升造纸业的整体水平。形成以大型浆厂为基础,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高档生活用纸、办公用纸、产业用纸、高档装饰材料纸为主导产品的产业集群。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板材加工企业200家,加工能力达到200万立方米,其中中高密度板材比例达到 30%以上。同时,抓好穰东纸业50万吨林纸一体化工程、老廷公司15万吨高档文化纸项目、福利纸业10万吨再生纸和新建再生高档生活用纸项目.以及蓝星纸业公司再生纸扩规。力争期末造纸能力达到100万吨,2020年达到150万吨。

2、纺织服装业,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为方向,整合装备、技术,全面推进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对棉纺工业实施调整升级,提高棉纺精深加工主产水平。加快棉纱、织布、印染、服装梯次发展,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大力扶持老企业规模扩大、升级改造、产品延伸,打造品牌纺织产业。重点抓好雪阳彩棉10万锭、永泰棉纺15万锭、正兴公司20万锭、凤凰纺织公司20万锭、绒盛纺织公司10万锭能力的形成,稳步推进瑞达、春牛、经纬公司等小型纺织企业的扩规上档。到2010年,全市纺织能力达到100万锭。积极发展服装加工业,继续推进穰东服装加工业复兴,新建穰东服装园。雪阳公司实施彩棉、纺织服装一体化工程,新上1000万米织布 400万套服装生产线;华纺实业有限公司建成 300台剑杆织机及牛仔布服装生产线;雄业纺织有限公司建成纺织器村生产及二期剑杆织布项目;以玉华针织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的羊毛衫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开发差别化、功能化、环保型新型生物纤维材料、丰富纺织产品系列

3、粮油食品业。扩大粮食精深加工,推进系列化生产。适应食品行业绿色、营养、保健、方便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加强与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品牌食品企业挂靠联姻,提高粮油食品、肉制品、酒类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实施名牌带动计划。扶持发展以六合为主的饲料工业。重点抓好“二园五企”,张楼工业园要在饼干生产上做文章、扩充上档,力争3-5年使生产能力翻两番,打造食品之乡;腰店工业园要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加快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市久友面粉公司和龙穗麦面有限公司要在对面粉进行初加工的基础上,新上年产5万吨方便、速冻食品等;永盛油脂公司要积极发展优质精炼油、色拉油产品,2010 年形成日产500 吨生产能力。抓好金星啤酒厂的扩规建设,新上 20万吨啤酒生产线;天冠集团邓州分厂新上5万吨酒精生产线和5万吨白酒生产线。2010年实现生产啤酒30万吨、酒精5万吨、方便食品5万吨、精炼油15万吨、白酒5万吨的目标,粮油精深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

4、建筑建材业。顺应住宅和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趋势,开发水泥灰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墙体装饰材料,形成相对完整的水泥、墙体材料、装饰材料三大建材工业体系。淘汰落后的机立窑,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以适应政策形势和市场需求。加快杏山、灵山水泥企业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改造,实现扩规上档。努力引进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争取建成日产 5000 吨熟料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1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扩大整合碎石灰料生产能力,并利用工业废渣,积极发展具有减轻墙体自重,改善建筑功能特点的煤渣砌块、混凝土砌块、各种空心砖及轻质墙板、石膏板等绿色新型墙体材料。

5、医药化工业。以恒德化工、化一厂技术改造为主、抓好尿素的扩规和新产品开发。着重抓好恒德化工的 20万吨尿素改造和新上年产5万吨尿基复混肥项目,2010年形成20万吨尿素生产能力,以天衡制药厂和中澳科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为主,发展新特药,期末天衡制药厂盐酸洛美沙星、格列毗嗪等5大品种年生产能力达到片剂15 亿片、硬胶囊1亿粒,科生公司头孢C钠盐等3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到12亿片。积极构建营销体系。极发展中药事业。

6、一般机械加工制造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的机遇,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等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高星光机械厂民品品种及零部件配套能力。抓好驰诚汽车配件厂年产300万件汽车配件生产线及农用车生产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物、电子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节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加强企业并购、联合、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集中,打造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力争把金星、正兴、永泰、雪阳、凤凰、老廷、穰东纸业、恒德等企业发展成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集团,把天衡、福利纸业、北园板业、赛博板业、华纺集团、杏山、灵山水泥等企业发展成为产值超 3 亿元的企业。通过与国内大企业集团的联姻,引进新建一批大企业。实施名牌计划,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同时按照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要求,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走集约化清洁安全生产的工业发展新路。2010 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0个以上,超10亿元企业集团达到5个以上。

第三节  放手发展中小企业

把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转移劳动力和增加就业的主渠道,放手发展。加强政府指导,完善中介服务,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扶持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培训中心,解决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缺乏问题。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保证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和奖励,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发布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横向联合、互助担保,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公司治理机制建设,不断提升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

第四节  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

加快推动园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群。突出工业示范园区的经济隆起作用,按照“专业立园、规模立园、特色立园”和“一区多园”的板块经济群发展模式,搞好园区规划,建成1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型工业园区,降低门槛、规范管理、创新机制、政策引导。推进新上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力争在5年时间内,使园区新增50个项目,50亿元产值、5亿元税利。形成食品工业园、电子工业园、汽车配件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同时,努力培育10个乡镇特色工业小区,重点抓好张楼七里店食品工业园、燕店粮棉油菜加工园、穰东服装工业园、孟楼农产品加工园、赵集机械加工园、张村肉产品加工园等乡镇工业小区基础建设。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现代农业

按照“稳粮育特”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培育“林牧烟棉”四六优势产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格局。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争取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亿斤以上。打造粮食核心主产区,抓好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大豆等专业基地建设。结合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目标,重点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到2010年,杨树新植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使邓州成为豫西南最大的速生丰产杨树生产基地。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优化养殖结构,发展规模养殖、特色养殖和无公害畜产品加工,加快良种推广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重点发展奶业、禽蛋业、肉牛业等朝阳产业。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保持烟棉大县地位,棉花生产向优势高效方向推进,烟叶生产向大户、产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和引导棉纺、烟叶加工企业走“公司+农户”的路子,使棉花和烟叶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60万亩和8万亩。不断扩大订单农业的比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抓好蔬菜、花生、豆类等传统特色农产品生产,构建以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载体的现代农业。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化乡(镇)、专业村、专业大户。加大扶持涉农企业的发展力度,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粮油加工、棉纺等产业的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积板培育杨树加工、蔬莱加工、黄牛加工等产业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发展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抓好优质棉基地、林纸基地等。构建邓州农贸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 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营销、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强科技队伍、经纪人、行业协会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全面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鼓励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服务、中介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预报和防疫防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大网络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发展标准化农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竞争力。加大良种培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优质化率,建成优质小麦、棉花良种繁育中心和种子加工中心及黄牛、瘦肉型猪良种繁育中心等项目。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培育和扶持农机作业协会,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到2010年,基本实现耕作、播种、收割、植保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70%以上。

第三节  农村建设

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核心主产区投入及我市被列入全省24个农综开发重点市和国家支农投资整合试点市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造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着力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有效增加耕地数量。“十一五”末,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万亩。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构筑农村公路循环圈,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大多数自然村通油路(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切实改善农民出行条件。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逐步完成涉及农村53.6万人的高氟、高盐、高污染的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能源农业富民计划”,以清洁能源、环境整洁为重点,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促进村容整洁,“十一五”末,农村太阳能用户达到 30%以上,沼气用户达到10%。完成农村电网改造遗留工程。加强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建立高速信息网络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积极发展农村通讯,实现村村通宽带网。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扶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脱贫,到2010年实现全市贫困人口脱贫。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教育、卫生等新增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建立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每个行政村建设一所标准化幼儿园,普及农村学龄前三年教育。撤并或减少农村学校、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课本费并补助寄宿费,2007 年对全市所有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真正实现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基本使每位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加快乡镇卫生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2007 年前把 26 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普遍提升档次。每个行政村设1个标准规范、医疗行为规范的村级卫生所,切实提高农村医疗和装备水平。抓住我市被列入国家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机遇,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国家投入、政府筹资、农民参与的联保机制,2007 年使新型合作医疗救助体系覆盖全市。建立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引导较小自然村向城镇集中。逐步推进农村节能节地型住宅建设,使农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加强村镇改造,建设供排水、电力、道路、卫生等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达到“五改四化”,即改房、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村庄绿美化、能源沼气化、人畜分离化、文体活动经常化,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状况和村容村貌。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采取政策引导、资金补贴方式,完成50%的“空心村”治理任务。

以实施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为基础,以完善提高“六个一”建设为切入点(一个文化茶馆、一个救助服务站、一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一所标准化幼儿园、一处游园、一条标志性主干道),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第四节  劳务经济

充分调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搞好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鼓励农民工外出就业。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稳定就业能力。加强政府引导、公司运作,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民工信息网络,搞好劳务信息服务,扩大输出规模。以建立全省劳务输出大市为目标,打造邓州劳务品牌,开拓境外劳务输出市场。“十一五”末,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50万人以上。破除体制性障碍、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加大维权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积极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工程”,

第五节  农村改革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种粮收益综合补偿机制,坚持实行中央对种粮农民直补,继续推行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化解乡村债务风险。改革征地制度,健全征地补偿标准和土地转让最低价格制度.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面临着由一般县级市向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中等城市迈进的战略性转变,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要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以建立多层次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为方向,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到 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

第一节  中心城市建设

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豫西南商贸流通中心、北方生态水城目标和定位,按照东部教育区、南部工业区、西部仓储物流区、北部行政区、中部核心商业区的功能分区,加快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拉大城市规模框架。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建造精品,提高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城市。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

积极培育城市新区。围绕湍河轴,做好湍北湍南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北京大道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邓东新区路网体系。

改造提升老城区。要以完善配套,建设宜居城市为重点,改造提升老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建成以内外环为主的城市道路体系。打通交通路、三贤路、北环路等主干道,完善城市内部路网。高起点规划开发团路结为中心的南部城区改造。实施以水为主题,以绿化、亮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景观建设。突出建设“回”字型内外城河绿化带。城市河流的疏浚、美化工程,要保持河流的自然景观风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抓好主干道的街影整治、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抓好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建设。搞好“城中村”改造计划,按照“住区再生”模式,建设30%的现代化城市新村。

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抓好南郊水厂建设,2007年建成一期工程3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2010年达到6万立方米/日,实现自来水普及率100%。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力争2007年建成一期工程,形成3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2010年完成二期工程,达到6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合理布局一批垃圾中转站,建成日处理300吨垃圾处理厂。抓住川气入豫的机遇,实施城市管道燃气工程 ,使中心城区用气率达到80%以上。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实行统一的按实际住地登记户籍制度,降低转移入城人员的落户条件。加快发展城镇经济适用房,解决农民进城居住问题。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

提升城市文化和城市品位。以创建文明城市、园林水城为目标、积极培育城市文化。强化古城意识,维护古城格局,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旧城的历史风貌。加强景观路、精品路的塑造和城市花园广场、文化休闲设施的建设,全方位地提高城市品位。广泛开辟小游园或活动场所。中心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道路绿化率达到100%,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排水设施覆盖率达到70%,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 80%、60%。

依法经营管理城市。增强经营城市理念,严格城市规划管理,维护城市规划法律严肃性。盘活闲置城市土地资产,实现政府垄断土地。城市公用设施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等要采取出让、租赁、拍卖等形式,实现经营增值。加大城市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改善城镇面貌,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第二节  城镇体系建设

围绕“突出中心、活跃边际、沿轴发展、强化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重点集镇、一般集镇、村级集镇为网络,打造各具特色、众星捧月的具有邓州特色的城镇体系。

孟楼、构林、赵集、张村、林扒、汲滩、夏集、十林、桑庄等重点镇要培育市场,加快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带动小城镇发展的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般集镇也要加快特色市场和支柱产业培育,形成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一步加快具有传统优势的村级集镇建设,抓紧完成农村城镇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期分批推进。

穰东镇要以建设新兴县级小城市为目标,以服装、造纸为产业支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强化管理,力争“十一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5万人。

第六章积极发展服务业

把发展商贸流通为主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条件及资源优势,立足于吸纳人流,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加快传统商贸流通业的改造提升,积极发展旅游、现代物流业、信息业等新兴服务业。确立豫西南商贸流通中心地位。

第一节  旅游业

围绕“把邓州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名城”的发展定位,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结合古城、水城、绿城景观及人文景观和渠首优势,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通往景区道路、旅游步道建设和渠首博物馆旅游景点修复建设,重点发展渠首省级地质公园自然风光游。继续配套建设花洲书院和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尽快建成福胜寺大殿及博物馆;开工建设吾离陵二期工程、湍河游览区商住区;搞好张仲景博物馆、八里岗遗址博物馆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旅游关联产业。加快宾馆、娱乐设施建设,建设高星级宾馆,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和档次。立足特色,加强合作,积极融入省“三点一线”和南阳“一山一水一恐龙”精品旅游线路。

第二节  市场建设和商贸服务业

大力发展和完善各种商品批发、零售专业市场,加快现有市场的改造提升,重点抓好粮油农资大市场、农机大市场、建材大市场、摩托大市场、穰东服装市场等原有市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商住率。大力推进连锁经营、专业配送、综合超市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以“万村千乡”建设为载体,加快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重点行业物流,培育引导物流、资源设施、企业集聚。加强市区购物中心建设,新建3-5家高档次、大规模的商业购物中心。构筑以团结路、古城路连结点为中心的商业零售中心,新建商业步行街。保护和振兴“老字号”,鼓励商贸餐饮知名品牌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商品,开发邓州土特产品,在老城区恢复、建设邓州特产一条街,特色饮食一条街。

第三节  房地产业

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建设为重点,搞好住宅小区和“安居工程”建设,以高层住宅为主,提高物业管理,为农民转移进城提供廉价、质优、实用住房条件。加快住房金融制度改革步伐,采取住房公积金与金融贷款相结合,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大力发展与房地产相关的装修、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行业。规范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体系。

第四节  现代服务业

以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快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远程教育网和村村上网工程。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效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逐步推进企业网上交易。2010年,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0%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0%,计算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台,使用互联网的人口比例达到10%。

加强金融监管、经营和化解金融风险,打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规范保险业的经营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络,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鼓励发展养老陪护、导游、家教等社区服务业,增加社区就业岗位。

加快法律、会计、技术、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各类行业协会。加强和完善中介服务市场监管,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作用。

第七章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第一节  教育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普及学龄前三年教育。按照中等城市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布局,新增城区中小学。撤并或减少农村学校,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扩充高中招生规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把市职教中心提升为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争取南阳幼师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精心打造教育园区,以一高中分校为中心,以南阳幼师为基础,以职教中心为重点,建成教育园区。完成市委党校配套建设。完善民办教育管理机制,鼓励支持创建民办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实远程教育,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强化教师再培训。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为基础的学习网络,

第二节  文化 体育

加快形成以文化景点为主导、相关行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事业发展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早完成“三馆”合一(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电视演播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坚持市、镇(乡)、村三级联动、挖掘文化遗产、加强农村文化网络建设,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农村文化大院、图书馆,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月活动。发挥邓州作家群优势、创造条件鼓励出多书、出好书。创作和制作完成《范仲淹》电视连续剧,宣传、推介邓州。加强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及其它广告传媒业,整合电视传输网络,完成数字化电视改造任务,“十一五”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培育发展一批有一定实力、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搞好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运动,增强体育运动水平。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建成一批标志性体育设施,抓好市体育中心的完善配套,新建占地8.4万平方米的体育馆和游泳馆。积极筹建街头、社区、中心集镇、中心村的体育输工具节能改造,积极推动建筑节能,强力推行社会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及电器设备,严格执行节能法规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淘汰高耗能产品和落后生产工艺。实施一批重大节能项目和示范工程,促进工业、农业、城市节水。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发展节地型建筑,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促进上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限制生产一次性用品,促进木材等原材料节约和利用。

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推进资源资产化.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补偿机制,加强水、土地、矿产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配置,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上下游和地表地下水调配,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后备资源开发,实现市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范土地市场,加强土地利用计划和用途管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加强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提高资源接续能力。严格矿业准入标准,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打击非法开采、乱采滥挖行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善资源开采技术装备和管理,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提高资源回采率。

第三节  环境保护

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湍河、南水北调水源地邓州地域和城区内外城河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取缔“小土”工业、淘汰污染重、能耗高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加大工业治污设施的建设力度,解决重点行业的结构性污染,突出抓好造纸、化工、水泥等行业的环保整治。加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全面按标准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推进城市环保产业发展。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保信息透明度,鼓励社会参与环保监督,完善环境监测体系。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恢复和提高自然生态功能,提高自然承载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按照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的要求,推进南水北调渠首绿化,加快彭桥省级生态示范镇和腰店生态示范乡建设进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后续保护,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十章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快开放

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营造良好开放环境,构筑开放平台、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加快开放步伐,抓住国家结构调整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间经济合作,力争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营造开放环境,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和整治,建立法律公正统一、政策公开透明、行政廉洁高效、人人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做到政策引商,环境留商,增强对客商的吸引力。

构筑开放平台。健全招商形式,创新招商思路,形成强力招商态势,促进招商引资社会化、市场化,‘重点推动招商主体转变。开展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继续争取世行贷款及国外政府间优惠贷款。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二节  民营突破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运作,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竟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实现向“专、精、特、新”的转变。完善民营企业创新机制,以收购、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资产重组和产权转换。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政府要积极探索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十一五”末,力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0%以上.

第三节  体制创新

完善政府职能、以社会发展目标优化为原则,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实现从优先于经济目标向优先于社会目标的转变,切实解决关系全市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打造“阳光政府”。推行和完善公开决策机制,研究出台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重大事项公示、新闻发布制度和听证制,推进人民监督。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政务公开度。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

构建“法治政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建立法律问责制。把政府履行公共职能范围、程序以及相应的措施纳入到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积极培育民间商会、协会、中介组织,发挥其在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和经济功能作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的征缴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统筹层次,实现有效积累。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组织的就业人员逐步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由医疗社会救助、医疗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互助医保等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医保体系。集中建立社会失业保障基金,帮助失业人员解决基本生活并实现再就业。进一步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强化企业工人劳动保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全社会关注关怀弱势群众,加强弱势群体生活保障,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切实保障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建设救助管理设施,建立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节  日博体育在线,日博体育官网与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人民。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城市文明社区创建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大力营造文明健康生活氛围。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证基层群众依法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做好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人民防空建设。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法制建设。加强普法工作,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维护司法公正,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坚决纠正危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邓州”建设活动。强化“三级三网”建设,抓好政法队伍建设和基层“两所一庭”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邪恶势力。加强安全生产,落实责任制,健全监管体系,严格安全执法,防止恶性事故发生。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第六节  党的建设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于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领导班于建设、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祭围,调动好、保护好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形成团结和谐谋发展、心齐劲足图振兴的良好局面。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德才兼备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谋大事、创实业。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严肃党的纪律,抓好廉政建设。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主办: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邓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联系电话:0377--62283198 email:dzsrmzfwz@126.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14015531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邓州政府网

邓州政务微信

手机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5 2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