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 
市办公室信息信息中心  2011-05-10【打印该页】

邓政〔2011〕13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区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的通知》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先后进行了两次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学龄人口流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农村在校学生数减少,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闲置;另一方面,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的落实,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为适应和满足我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求,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布局体系,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切实解决我市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局部浪费的矛盾,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要从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对中小学校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并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通过努力,在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使全市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基本原则:布局调整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重大投资项目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要以保证入学率、普及率为前提,既积极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又稳妥推进,注重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决杜绝因过急、过快、过度撤点并校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现象发生。

三、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要求

农村初中布局调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收拢,并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原则上每3万人左右设1所初中,5万人左右的乡镇可以设2所初中。初中一般应达到18个班、班额50人,校均900人以上的规模。要根据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那些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差的初中。在布局调整中,要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原则上初中要实行寄宿制。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在坚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依据我市村庄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撤并一些规模较小的村小,要着重解决村村办学的“小而全”问题。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原则上5000人左右设1所完全小学,每个乡镇可设若干所中心小学,校址选择要兼顾区域均衡分布。中心小学要逐步建成寄宿制学校。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数不足30人的一般不再设成建制小学。平原地区小学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2公里(不含寄宿制学校),在交通不便或距离较远的村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方便低年级学生就学。逐步在全市形成中心小学、完全小学、教学点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

城镇中小学布局调整要重点解决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建设不配套等问题。要根据城区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居民区配套、旧城区改造尤其是人口密度加大和人口流动加速等因素,科学修订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按照省政府要求,原则上每1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24班规模的小学,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的初中。城镇中小学布局规划要重视和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各地要按照以上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和城乡规划,以乡镇(办、区)为单位,进一步修订中小学布局规划。要本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对不同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和学校布局的现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布局调整规划。各乡镇(办、区)规划方案确定后,于5月31日前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汇总上报市政府并经研究同意后,报省教育厅备案。方案备案后原则上不得随意变动。

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要求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性经常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市财政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支持力度;要依法足额征收和管理使用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确保全部用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逐步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各项教育投资项目必须按照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要集中财力并通过项目建设,改变农村中小学办学分散状况,努力扩大城镇教育资源规模。对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撤销的学校,不再安排各项投资项目。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撤并学校资产仍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其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要“物随生走”,归并到新校使用。校舍是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在农村要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确实不需要的校舍,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置,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支出按照履行职能需要由财政统筹安排用于布局调整中保留学校的建设,严禁私分或挪作他用,坚决杜绝教育资源流失。

(二)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把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并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依据国家标准保证学校用地,按照配套、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学生宿舍、食堂、教职工周转宿舍及饮用水、医务室、厕所等配套设施。要充分考虑寄宿制学校办学成本较高、教职工需求较多的实际情况,在公用经费补助、教职工编制核定等方面向寄宿制学校倾斜。

(三)加快城区中小学建设步伐。要把城区中小学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均衡推进。要根据城区人口居住状况以及城市发展趋势,科学编制中小学建设布局规划。对城区规划预留的中小学建设用地,要核定用地位置和界限,严格加以控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或挪作他用。凡新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规定配套建设中小学校或幼儿园。房地产开发商要根据所开发建筑面积承担小区配套学校建设任务或捐建学校。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规划扩建、改造一批城镇中小学校,努力解决大班额和生均占地不足问题。

(四)建立中小学学籍档案管理系统。要根据学生流动和变化趋势,建立中小学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学生流动情况,并根据学生流动情况,完善生均公用经费、“两免一补”等经费分配管理办法,做到“钱随生走”,减轻流入学校的经费压力,改善流入学校的办学条件。

五、加强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各乡镇(办、区)分管负责同志对布局调整的统筹规划、宣传协调、督促检查等重要环节要亲自抓,并及时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要统筹中小学布局调整,搞好学校布点规划;发展改革部门要把中小学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根据城镇化需要,从城镇功能配套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会同教育部门搞好城镇学校布点;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先学校用地、后开发用地”的原则,保障教育用地;财政部门要切实增加投入,支持城乡教育设施建设;编制部门要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合理安排调配中小学教职工。

(三)加强监督,严格考核。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考核和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为政策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邓州市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二O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附件:

邓州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

名     单

组 长:刘树华 邓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王彩霞 邓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成 员:张中锁 市政府副秘书长

    柳玉朝 教体局局长

    闫庆吉 发改委主任

    刘 刚 国土局局长

    孙重英 财政局局长

    杨新贵 人社局局长

    刘全明 住建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柳玉朝同志兼任,石桂丽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主题词:教育  中小学布局调整△  通知                              

 抄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协。                    

 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5月12日印发  

(共印80份)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主办: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邓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联系电话:0377--62283198 email:dzsrmzfwz@126.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14015531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邓州政府网

邓州政务微信

手机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5 19: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