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煤油灯到LED灯——一个老电工眼里的农村用电变化 
市政府办公室  2018-08-22【打印该页】

改革开放40年,领袖固然关键,但那些平凡可敬的人——农民、工人、白领、商人、知识分子等普通的劳动者,才是真正推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正是这些“小人物”的默默奉献,组合出一幅幅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美丽拼图。

“我1951年生,1968年开始做电工。”说起自己50年的电工经历,张楼乡谷楼村67岁的王德明感慨颇多。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洗脸盆会说话。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当时的这句顺口溜都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刚刚从废墟上站起来,别说农村,即使城市,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住楼房几乎是一种奢侈,一座城市里掰着指头也数得过来有几栋小楼。农村土坯房、草房随处可见,如果谁家住的是青砖灰瓦房,那一定是富裕之家,令人羡慕。

“那时候,电是稀缺品。”王德明说,“计划经济的时候,用电是受限制的,农业、工业用电必须要有保障,家电还没有普及,农村照明主要用煤油灯。”

说到这里,王德明举了一个例子:张楼乡李洼村有一位李大爷,是个单身汉,旱烟袋经常不离手。1983年,农村刚刚开始用电照明,一线一地(一根火线和另一根埋在地下的零线)入户,李大爷到邻居家串门,看见刚刚安装的电灯泡很亮,以为能点旱烟,烟袋锅在电灯泡上吸了很久也没有点着,一气之下,用烟袋锅敲碎了灯泡,嘴里还不停地絮叨:“亮是怪亮,连个旱烟也点不着。”

“到1985年的时候,家庭照明用电才开始被人们认可,农村告别了煤油灯、马灯、台灯、汽灯、沼气灯的照明历史,如今已经用上了LED灯。”王德明说,“由于是刚刚用电照明,很不规范,加上人们经济又不宽裕,能省则省,电话线、铁丝五花八门。有时候,电灯不够亮,还需要向地线泼水,总是导致停电,我要打着手电用长竹竿去捣跌落(高压线输入变压器的磁件,相当于现在的总开关)。”

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谈及如今的农村变化,王德明有些激动:“我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目睹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过去很多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农村的农民,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泥泞路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一排排的楼房;每家每户家用电器基本齐全,小轿车也开进了寻常百姓家。1990年以前,两个大队用一台变压器,才是20A的,现在仅谷楼一个村,就安装了7台变压器,都是100A到400A的。”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电力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记者走进了市电力总公司规划设计院院长张国庆的办公室。得知来意,张院长说:“从1999年第一次农村电网改造算起,在近20年的时间里,市电力总公司举资14.9亿元,城区8条10千伏输送线路,铺设地下电缆23公里,全部替换了木头线杆,12米的水泥电线杆已经遍布城乡,入户电线材质从铁到铝,改进到现在的铜线,从20毫米、50毫米、70毫米,到现在的90毫米和120毫米,从裸露到绝缘,低压输送线路全部采用120毫米铝材电线,高压线路全部采用180毫米,甚至最高达到640毫米的铝、铜材质输送,变压器、电表和开关全部实现智能,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用电需求,又保护了用电安全。”

问及谷楼村7台变压器年用电量,张国庆在询问相关业务科室后告诉记者,谷楼村7台变压器年用电总数高达120万度,这与王德明讲述的1990年以前,两个生产大队17个生产队年用电量2000度形成鲜明对比,如今谷楼村8个自然村的年用电量,已经是过去17个生产队年用电量的600倍。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主办: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邓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联系电话:0377--62283198 email:dzsrmzfwz@126.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14015531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邓州政府网

邓州政务微信

手机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5 19: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