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博体育在线,日博体育官网

图片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您目前位置: 走进龙堰
从白落到龙堰  
作者: 周己楷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 2017-03-16 08:42       来源单位: 龙堰人民政府  

 

在邓州市城南9公里的刁河岸边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名——白落堰,即现今的龙堰,这里是中共邓州市委的前身——邓县首届县委诞生地。

白落堰原名白米堰,“堰”是让水结束流淌,停下来休息的土坝,本意是用来拦河蓄水用的设施。古人围堰种稻。故名。关于白落堰的地名,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

相传明嘉靖年间,因朝中户部尚书与工部侍郎有怨,户部尚书总想方设法制肘工部侍郎,一日上朝,启奏皇上,日:“邓州之地,水甜可口,久已有名,此处原有旧堰29处,现均荒废,若将其修复,所产香稻,乃是上好的贡米,可供皇上享用。”

皇上听所言,龙颜大悦,当即降旨,令工部侍郎即日启程,监修旧堰,广种大米,以供朝廷之用,并限期2年完成修堰之事。

工部侍郎接旨之后不敢怠慢,立即起身前往邓州,组织人力修复旧堰。

开工之后,因他身体力行,清正廉洁,并能体恤民力,善待民众,工期进展很快,至次年初冬,已连续修好28堰。

此时,工程仅剩一堰——白米堰。因时令已进入冬季,民工每天须得趟河修堰,多有不便,为减轻民工疾苦,工部侍郎决定先修一桥,通往南岸,因此桥与白米堰有关,名日白米堰桥。正当石桥建成之时,朝廷降旨,令工部侍郎即日返京,不得有误。

工部侍郎草草安排修堰事情之后,离邓返京。到京那天,正值上朝的日子,皇帝吃米心切,一见侍郎,忙问修堰之事。侍郎忙答日:一堰未修,户部尚书闻听此言,心中一动,忙趋前曰:“圣上,他出京已近两年,至今一堰未修,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    

此言一出,朝廷即刻大怒,不待侍郎声辩,责令推出午门斩首。

来年秋天,河南巡抚送来邓州贡米,味道甚是香甜,皇上食之,心中十分疑惑,问明缘由,方知冤枉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顿时懊悔不己。为补其过失,圣上当即降旨邓州地方,在白米堰桥头修建祠堂一座,以志纪念,并赐名曰:“堰公祠”。

祠堂修成之日,四方百姓骆驿不绝,前往观瞻。至正午时分,白米桥忽然下落二尺九寸,百姓见之,肃然而叹曰:此乃堰公沉冤所致!于是,该桥被后人称之为“白落堰桥”,又将白米堰一同改称为“白落堰”。

白落堰——这颗刁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上曾经闪烁过熠熠的光辉。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明朝历史上邓州有两位名人,都与白落堰息息相关,一位是明朝建文年间的兵部尚书铁铉,一位是明朝中叶的贤相李贤,人称“李阁老”。两位文臣武将虽未出生在白落堰,但这里却成了他们的长眠之地,如今,在龙堰乡姚营村刁河之畔,分别有铁铉墓和阁老坟。

白落堰到明清之际,始成集市,后因战乱频繁、匪患不断,加之生产力低下,五谷不结,白米不收,形成了“一穷二白三落后”的局面,因而人们习惯称之为白落堰。著名作家周学忠写的《回龙腾蛟》、《风云际会》和《戴焕章传奇》的故事即发生在这里。戴焕章是民国年间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出身土匪,但倾向革命,为革命党人王庚先报仇,率兵血洗田营寨,给反对民团头子田子约以沉重打击,尤为值得肯定的是,他思想进步,多次帮助共产党、接济新四军抗战时期,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结下了深厚情谊,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高度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人危难时期难得的一位忠贞朋友,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过了特殊贡献”。

白落堰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是中共邓县首届县委诞生地,同时也是中共鄂豫边特委的成立遗址。1929年7月,地下党组织在白落堰小学召开邓县首次党的代表会议,决定撤销中共邓县特区委员会(即汲滩特委),成立中共邓县委员会。1930年10月,在中共南阳特委机关遭破坏的情况下,豫西南和鄂西北两地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在白落堰福音堂召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实行两地党组织合并。会上成立了中共鄂豫边区特别委员会,特委由中共河南省委代管。下设三个中心县委,即南阳中心县委、襄阳中心县委和老河口中心县委。拥有党员总数2870人。从此,豫鄂两省的两只革命大手紧紧相握,形成了一个铁拳头,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巩固和发展苏区,在革命战争史和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1995年,白落堰更名时,在龙堰乡政府院内前面东、西两侧建造了两座革命纪念亭,亭中竖着两座石碑,分别是中共鄂豫边特委成立遗址纪念碑和中共邓县县委成立遗址纪念碑,铭刻着那段光辉的历史。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解放后,白落堰的工农业生产虽有较快的发展,但始终没有摘掉“一穷、二白、三落后”的面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白落工农业生产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工业几乎为零,农业生产力低下,虽然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农业生产仍离不开锄头镰刀。当时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只有1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1995年,中共白落乡党委决定更名白落堰为龙堰,因白落堰有远近闻名的回龙寺,加之蜿蜒曲折的刁河宛若游龙,于是取回龙寺的“龙”字,结合白落堰的“堰”字,更“龙堰”。从此以后,为改变“一穷、二白、三落后”的局面,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打造新的“龙堰”进行了不懈努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特别是近年来,龙堰乡党委、政府在邓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取得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16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0.9亿元,财政收入8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90元,真是新旧数字不可比,旧貌新颜两重天。具体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全面开花。乡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截至2016年底,全乡共有奶牛产业、都市观光农业、食品加工业、复混肥业等各类“农”字号企业30余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超亿元项目2个,总投资达2.2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龙堰工业无大个企业的历史。二是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按照“突出区位优势,打造卫星集镇,构建魅力龙堰”的奋斗目标,已形成“三纵五横”街道8条,集镇框架进一步拉大,高楼林立,鳞次栉比,超市商店星罗棋布、市场繁荣,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花池花带,风景树错落有致,花团锦簇,太阳能路灯照亮夜空,达到了净、亮、美、畅的效果。三是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从2006年到2016十年间全乡累计投入资金618万元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行动,整治自然村99个,占全乡自然村总数的95%,全乡23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和水泥路,里程达89.5公里,已形成东西两大循环圈的公路网。特别是随着蒙华铁路和郑万高铁的兴建,必将为龙堰未来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2016年,市十三次党代会又把龙堰纳入城市组团之一,将为龙堰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四是现代农业亮点纷呈。大力发展农综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生态农业为主轴的新型现代化农业。4.5万亩项目区内沟、路、林、桥、井、电配套,完全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格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全乡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建成养殖小区3个,养殖大户发展251户,特别是邓州市龙兴乳业年存栏1100头,年产鲜奶万余吨,我市奶牛产业的排头兵,已纳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评价协会科研课题规划。全乡种植业发展异军突起,拥有种植业合作社60余家,其中垚元农科集团,占地2600亩,是我市大型的都市观光产业园之一,其辐射带动区达1.2万余亩,带动周边农业向智慧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有潜力,农民收入有增加。五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02016年,全乡23个行政村全部开工兴建了一事一议项目,全乡累计投入资金830万元,修村内主干道28.5公里,建大型文化广场5个、文化茶馆12个,新农村书屋23个,建筑面积19300平方米,建中心游园3个、建筑面积11768平方米,治理坑塘5个、整治面积6695平方米。与此同时,切实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扎实推进新农合和新农保,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提升,提高了大病统筹水平,实现了应保尽保,危房改造达264户,全乡25所中小学全部建起了教学楼,基础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2016年,中学质量评比占全市第六名,小学质量评比占全市第八名,尤其是中招考试,全市状元、榜眼和第七名分别花落龙堰,改变了过去“城北出人才,城南出花柴”的历史。

1929年,中共邓县首届县委诞生以来,八十年的光辉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四年的沧桑巨变,特别是1995年,白落更名后20余年的发展,从“白落”到“龙堰”,不仅仅是地名的变换,由昔日的“一穷二白三落后”到今日的龙出堰腾空起,这其中折射出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的沧桑巨变。旧社会的“回龙腾蛟”描绘的是土匪流窜,民不聊生的局面,今日的“堰”则是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画卷。

正是:党的政策春风暖,堰谱新篇;

稻花香里说丰年,请君喜看新龙堰。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主办:邓州市龙堰乡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

豫ICP备14015531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地址:邓州市龙堰乡北店村行政路   联系电话:0377-62623295   邮编:474174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9/20 15: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