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博体育在线,日博体育官网

图片
天气预报: 站内搜索:
 
  您目前位置: 三农服务 >> 农业技术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3年麦播技术的指导意见 
作者: 都司镇     点 击 数:        更新时间: 2023-10-11 08:37       来源单位:  都司镇政府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3年麦播技术的指导意见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农委):

       为指导各地高标准、高质量落实麦播关键技术措施,种足种好今年小麦,夯实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我厅组织专家分析气候特点和生产形势,研究制定了今年麦播技术指导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准确把握今年麦播形势

      我省是全国第一小麦大省,种足种好今年小麦,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明年粮食高产稳定基础,关乎国家口粮绝对安全。尽管惠农政策持续加力、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户种粮积极性较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年秋播面临的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小麦灌浆成熟期“烂场雨”影响,部分小麦种子发芽势可能会有所降低,尤其是受灾较重且有自留种习惯的农户,种子活力难以保证,若粗耕烂种或播后天气条件异常,很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二是部分农资价格上涨,种子零售价格受今年供需关系影响,比去年同期高10%左右,尿素价格高于去年同期价格。三是近年来我省小麦茎基腐病等根茎病害呈加重发生趋势,多花黑麦草等麦田恶性杂草在一些地区扩散蔓延较快,对小麦安全高效生产构成潜在威胁。四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农业防灾减灾形势复杂严峻,麦播期间和冬前气象条件不确定性大,对高质量整地播种和培育壮苗安全越冬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因此,各地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立足于抗灾夺丰收,科学谋划、及早安排,全力以赴把今年麦播各项工作抓实抓到位,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为实现明年稳粮增收目标夯实基础。

      二、精准落实麦播关键措施

      今年我省麦播要在确保面积稳定的基础上,以提高整地、播种和种子处理质量为重点,着力抓好品种布局、深耕耙压、科学施肥、种子包衣、“四适一压”播种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抓好品种布局,优化品质结构。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生态生产条件、产业发展、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做到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布局合理。北部麦区重点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早中茬选用丰产潜力大、抗(耐)冬春季冻害能力强、抗倒伏性好以及抗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半冬性品种,晚茬选用弱春偏冬性高产品种;中南部麦区重点发展优质中强筋和中筋小麦,早中茬选用抗寒、抗黄花叶病、抗倒能力强,稳产性好的半冬性高产品种,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东部麦区以春季发育稳健、抗寒、抗倒的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南部麦区以耐渍湿害、赤霉病轻、抗条锈病、抗干热风、耐穗发芽、熟期较早的品种为主,沿淮稻茬麦区重点发展优质弱筋小麦;豫西旱作麦区主要选用节水耐旱性强、抗逆稳产性好的品种。各地要根据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抗(耐、避)赤霉病、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黄矮病等品种。

    (二)抓好深耕耙压,提高整地质量。各地要突出抓好深耕、镇压技术落实,全面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一是深耕整地。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力争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旋耕整地麦田,必须旋耕两遍后镇压耙实,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二是秸秆粉碎还田。围绕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引起的小麦出苗率下降、黄苗、弱苗等问题,切实做到“切碎、撒匀、埋深、压实”,注意草土混匀,科学补施氮肥,以加速秸秆腐解,不断提高秸秆还田效果。 三是适墒镇压。各类麦田都要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镇压耙实、踏实土壤,特别是秸秆还田和旋耕整地播种地块,一定要强化镇压作业,避免出现土壤喧松不实造成的深播弱苗、吊死苗和麦田透风跑墒、易旱易冻等弊端。墒情适宜时提倡播种前后镇压,若土壤过湿时可适当推迟镇压时间。

    (三)抓好科学施肥,促进减量增效。积极推进有机与无机、大量与中微量元素、底施与追施的合理调配,在稳产增效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用量。基施化肥依据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用。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4~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6:4为宜;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2~14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5~7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起身拔节期追施比例以7:3为宜。种植强筋、中强筋品种麦田稳氮增钾补硫,氮肥底追比以5:5为宜;种植弱筋品种麦田控氮增磷增钾,氮肥底追比以7:3为宜;旱地麦田一次施足底肥,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

    (四)抓好种子包衣,绿色防控病虫。各地应以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孢囊线虫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防控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坚决杜绝“白籽下地”。小麦茎基腐病和根腐病重发区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等针对性强的高效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防控纹枯病可选用咯菌腈、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及其复配种衣剂进行包衣。南部条锈病早发区,可重点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种衣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田块,要实施土壤处理。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拌种,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驻马店、信阳等地多花黑麦草发生严重麦田应采取“一封一补”化除措施,于小麦播种后出苗前选用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土壤喷雾,雨前施药或施药后浇水增墒;小麦3叶1心期至越冬前或返青至拔节前,视田间草情喷施唑啉草酯或甲基二磺隆进行补杀,坚决遏制多花黑麦草扩散蔓延。

   (五)抓好“四适一压”,提高播种质量。高质量播种是奠定壮苗基础、构建高质量群体起点、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实现丰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今年麦播各地一定要力争做到:一是适期播种。豫北麦区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8日~15日;豫中、豫东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0日~20日;豫南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日~2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20日~10月底。对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应在适播期内适当晚播。二是适量播种。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5~20万;中产田为20~25万;晚播麦田每亩基本苗不宜超过30万。播前进行种子发芽率试验,对发芽率相对偏低的,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用种量。各类麦田都要注意提高播种均匀度,杜绝堌堆苗和缺苗断垄现象。三是适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在适宜墒情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播全苗,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抗逆能力。各地一定要注意创造条件确保适墒播种。若播种前土壤墒情不足时要提前造墒,水分偏多时注意排水降渍。 四是适深播种。在高质量整地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旱作区示范推广免耕沟播;稻茬麦区推广灭茬免耕带旋播种。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由于今年部分小麦种子发芽势降低,一定要注意适当浅播,并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争取出苗均匀、苗量适宜。五是播种前后镇压。在整地镇压基础上,推广使用带有“播前镇压+种沟镇压”的播种机具随播随镇压;对使用未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的麦田,可在播种后出苗前表层土壤墒情适宜时,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以确保种土密接,保墒提墒,防旱防冻,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六)紧盯天气变化,科学防灾抗灾。各地一定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尤其要做好整地播种期间遭遇干旱或连阴雨天气而影响小麦适期播种的应对预案。对因天气影响播期偏晚的麦田,要落实 “四补一促”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可以选择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二是提高质量,以好补晚。在高质量整地基础上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4厘米。三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一般每迟播2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适当增加施肥量,氮、磷、钾平衡施肥,肥力偏低麦田适当增加前期速效养分比例。五是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抓好冬春肥水管理、病虫防控,促弱转壮。同时,还要做好因厄尔尼诺事件引发暖冬可能导致冬前旺长的防控预案,确保实现壮苗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三、扎实开展技术服务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指导服务,确保种麦工作顺利进行。

     一要强化生产指导。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分析生产形势,及时会商制定本地高质量麦播技术方案。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当地农技人员会同各级小麦专家,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及时发现、准确研判、切实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狠抓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确保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措施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二要强化示范带动。各地要统筹项目资源,建好各类试验示范田,集成推广绿色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指导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辐射带动农民群众科学种足种好小麦。

      三要强化宣传培训。各地要创新技术服务模式,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电视广播专家讲座、12316专家咨询热线和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挂图等有效形式,并通过手机APP、公众号、微视频、远程会议等新媒体、新手段,积极开展线上培训,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普及麦播关键技术,努力提高指导服务效率,确保高质量整地播种技术落实,奠定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附件:1.河南省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

           2.河南省麦播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3.河南省冬小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2023年9月22日

附件1

河南省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

      近年来,小麦生育期间气象灾害、病虫害呈多发、重发和叠加态势,成为影响河南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威胁,品种的合理利用对小麦保持持续高产稳产的作用日趋显著。因此,品种布局利用要综合考虑其高产、广适、抗逆和优质等性状,结合品种在正常年份与极端气象灾害条件下的表现,因地制宜选用品种。根据我省不同地域生态生产实际和小麦生产中主要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近几年主导品种、搭配品种的表现,以“区域合理、丰产优质、抗逆广适”为原则,提出2023-2024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

       一、2022-2023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情况

      全省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的小麦品种5个:郑麦1860、郑麦379、百农4199、西农511、周麦36号,合计面积3500多万亩;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小麦品种14个:新麦26、中麦578、郑麦136、百农207、丰德存麦20号、平安11号、冠麦2号、囤麦127、泛麦8号、百农307、豫农516、囤麦257、伟隆169、洛麦26,合计面积3200多万亩;种植面积50~100万亩的小麦品种3个:扬麦15、郑麦22、洛旱22,合计面积240多万亩。

      二、2023-2024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布局利用原则

    (一)北部麦区

      包括豫北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济源等黄河以北及洛阳、三门峡水浇地。该区属于高产灌溉区,也是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的优势产区,生产和灌溉条件总体较好,产量水平较高,应尽量选用强筋和中强筋、高产潜力大、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耐后期高温、抗倒性好以及抗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半冬性中晚熟高产品种,晚茬种植弱春偏冬性高产品种。

    (二)中南部麦区

      包括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平顶山及南阳中北部水浇地。该区光温生产条件较好,有一定灌溉设施条件,小麦产量水平相对较高,应选用综合抗逆性强、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温、抗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黄花叶病和赤霉病等病害的半冬性中早熟高产品种,晚茬种植弱春性品种。

    (三)东部麦区

      包括商丘、周口和开封,该区生产水平较高,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完善,但春季倒春寒和后期倒伏发生频率较高,对小麦高产稳产影响很大,应尽量选用春季发育相对平稳、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以及抗白粉病、锈病、茎基腐病等病害的半冬性品种,晚茬种植弱春性品种。

     (四)南部麦区

       包括信阳全部与南阳南部。该区降水量较大,田间湿度大,麦田渍(湿)害、病害、草害发生危害重,应以耐湿、耐渍、赤霉病轻、抗条锈病、抗干热风、耐穗发芽、熟期较早的品种为主。

     (五)旱作麦区

      包括豫西南、中西部和北部旱地,该区灌溉条件差、地力水平低,小麦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适宜种植根系发达、耐旱性好、耐瘠薄、分蘖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好、抗黄矮病的品种。

      三、2023-2024年度河南省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

    (一)北部麦区

     早中茬以百农207、郑麦1860、百农4199、周麦36号、郑麦136、新麦26、郑麦379、周麦27号、平安11号、中麦578、西农511、丰德存麦5号、丰德存麦20号、百农AK58、囤麦127、冠麦2号、泛麦8号、百农307、洛麦26、郑麦22、滑育麦1号等品种为主;搭配种植郑麦369、豫农908、秋乐168、新麦45、周麦33号、丰德存麦21、郑麦7698、中麦895、西农20、濮兴5号、艾麦24、洛麦27、泛育麦20、豫农186、郑麦583、平安518、众麦1号、轮选66、郑麦20、鑫华麦818、郑麦16等品种;示范推广郑麦9188、遂麦139、洛麦40、开麦1502、周麦45号、中育1702、中麦30、豫农916、新麦60、温麦758、轮选6号、吉兴653、泰禾896等品种。

     晚茬种植天民198、豫农516、囤麦128、百农201、囤麦257、怀川916、偃高21、豫农902等弱春性品种。

     (二)中南部麦区

     早中茬以郑麦1860、百农4199、周麦36号、郑麦136、百农207、郑麦379、周麦27号、丰德存麦5号、平安11号、中麦578、西农511、丰德存麦20号、囤麦127、冠麦2号、泛麦8号、百农307、伟隆169、洛麦26、郑麦22等品种为主;搭配种植郑麦369、豫农908、秋乐168、新麦45、丰德存麦21、滑育麦1号、艾麦24、洛麦27、泛育麦20、豫农186、平安518、郑麦20、鑫华麦818、豫农916、周麦33号、万丰269、中原丰1号、西农20、赛德麦8号、郑麦16等品种;示范推广科兴3302、郑麦9189、郑麦816、豫农605、遂麦139、洛麦40、许麦1706、瑞星麦625、光泰266、昌麦20、天麦160、徐麦919等品种。

       晚茬种植天民198、郑麦113、豫农516、郑麦101、怀川916、囤麦257、驻麦305、驻麦256、鼎研161等弱春性品种。

       赤霉病易发地块种植豫农903、豫农904、豫农902、偃亳307、漯麦49、天宁38号等品种。

     (三)东部麦区

      早中茬以周麦36号、郑麦1860、百农4199、郑麦136、百农207、郑麦379、周麦27号、平安11号、中麦578、囤麦127、冠麦2号、泛麦8号、百农307、伟隆169、洛麦26等品种为主;搭配种植郑麦369、豫农908、秋乐168、百农AK58、艾麦24、洛麦27、泛育麦20、滑育麦1号、豫农916、豫农186、平安518、吉兴653、周麦33号、郑麦20等品种;示范推广郑麦9189、遂麦139、洛麦40、开麦1502、商麦178、联丰707、丰韵麦6号、周麦44号、许麦1708、轮选145、禾麦32等品种。

        晚茬种植天民198、郑麦113、郑麦101等弱春性品种。

       赤霉病易发地块种植豫农903、豫农904、豫农902、偃亳307、漯麦49等品种。

    (四)南部麦区

      信阳北部的罗山、息县、淮滨等地种植西农979、郑麦9023、郑麦113、豫农901、豫农910等品种。

      信阳南部种植扬麦15、扬麦13、扬麦30、郑麦9023、天宁38号、扬麦24、皖西麦0638、信麦1168等品种。

      南阳南部种植先麦8号、天宁38号、先麦12号、郑麦9023、郑麦119、宛1643、宛麦98、豫农906等品种。

      赤霉病易发地块种植扬麦24、扬麦30、豫农903、豫农902、豫农904、方裕麦66、天宁38号等品种。

    (五)旱作麦区

     旱肥地种植洛旱22、新麦39、偃亳1886、洛旱30、洛旱6号、洛旱7号、豫麦49-198等品种;示范推广洛旱28、西农198、济麦60等品种。

      旱薄地种植中麦36、西农928、长6990等品种。

附件2

河南省麦播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播种期是预防控制小麦种传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苗期多种病虫害的有利时机,做好麦播期病虫害防控工作,不仅能有效预防烂种死苗,压低早春病虫基数,还能明显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危害。为指导各地做好今年麦播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特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一、麦播期病虫害发生趋势

      今春我省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偏重发生,田间菌源充足,加之烂场雨导致部分种子活力不足,小麦出苗和秋苗期大面积发病风险高。据各地近期普查,商丘、漯河、开封、三门峡、濮阳、周口、焦作、南阳等地地下害虫平均密度超过每亩1000头,这些地区麦播期地下害虫将中度以上发生。小麦胞囊线虫病在许昌、开封、焦作、鹤壁等地局部可能发生较重。小麦黄花叶病在驻马店、信阳、周口、平顶山等地局部秋苗侵染危害风险较高。小麦全蚀病在45县分布区,尤其是周口、开封、濮阳、商丘、漯河等地局部,可能上升危害。小麦条锈病在豫南、白粉病在豫北豫西,秋苗侵染概率较大。麦蚜在局部旱地麦田可能造成一定危害。

       二、防控主攻对象

      今年我省麦播期病虫害防控主攻对象是茎基腐病、纹枯病和地下害虫,南部地区还要突出条锈病和黄花叶病,北部和西部地区还要突出白粉病和蚜虫,同时,要因地制宜做好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等的防控工作。

       三、防控目标任务

       麦播期病虫防控农业措施覆盖率100%,包衣拌种覆盖率100%,统防统治覆盖率60%以上,秋苗期土传种传病害防效达80%以上。

       四、防控策略与关键技术

      麦播期病虫害防控,要坚持安全、经济、简便、高效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防控病虫与促长抗逆相统一的策略,重点落实种植抗耐病品种、科学耕作栽培、精准种子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

      (一)选择种植抗(耐)病品种

       南部条锈病冬繁区和春季常发区可选用郑麦1860、郑麦136、百农4199、周麦36、周麦28、郑麦7698、郑麦366等抗锈(慢锈)品种;豫南赤霉病高风险区可选用扬麦、宁麦系列品种及西农511等抗(耐)赤霉病品种,以及新审定的豫农901、豫农902等中感品种、豫农903等中抗品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选用泛麦8号、周麦27、郑麦136、郑麦7698、开麦18、丰德存20号、丰德存618、丰德存5号、丰德存29、秋乐168、洛麦26、西农519等抗病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可选用郑麦369,新麦26,郑麦119,新麦28,周麦26,存麦16号,丰德存5号等抗病品种。

     (二)加强健康耕作栽培

      一要精细整地。秋作物收获后,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要求精细整地,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确保整地质量。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尽量避免秸秆还田,减少病菌积累。二要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进行平衡精准施肥,注意增施腐熟有机肥和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防菌,避免过量偏施氮肥,茎基腐病重发区可适当增施磷钾肥钾和锌肥。三要高质量播种。针对今年生产实际,要重点做到“适期、适量、适墒、适深”播种,避免播种过早过深,防止冬前旺长和深播弱苗。孢囊线虫病发生的地块,播后及时镇压。

    (三)全面推行包衣拌种

      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咯菌腈·噻虫胺、戊唑醇·吡虫啉、吡唑醚菌酯·灭菌唑、咯菌腈·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三氟吡啶胺、种菌唑等种子处理药剂。

      南部条锈病早发区,要重点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进行包衣拌种。

       全蚀病发生区,重发田采用硅噻菌胺统一拌种,病情较轻田采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进行种子处理。

      地下害虫发生区,可选用辛硫磷、噻虫嗪或毒死蜱等药剂拌种,高密度田块可酌情实施药剂土壤处理。

      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区,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杀虫剂,科学配伍、适量配比,进行混合包衣拌种。也可根据当地防控主次对象,合理选用二元或三元复配种衣剂,一拌多效。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时,可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寡糖·链蛋白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附件3      河南省冬小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为加强冬小麦科学施肥指导,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民用肥成本,实现合理用肥、高效施肥,省土肥站根据我省多年测土配方施肥研究成果,特制订2023-2024年冬小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有机无机结合、农艺农机融合、高产高效与生态环保兼顾、营养作物与改土培肥并重,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实施多元替代,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提升科学施肥技术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资源节约、环境改善,稳定小麦化肥施用总量。

       二、基本原则

    (一)施肥原则。一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结果,按照“以地定产、以产定氮,以土壤丰缺定磷钾,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的原则确定肥料配方和用量,坚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二是合理增施有机肥,推动有机无机结合,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秸秆还田等技术。三是各麦区基于产量和养分供应水平推荐氮肥施用定额指标,确定氮肥施用上限。

    (二)肥料运筹。根据小麦品种和品质、土壤肥力水平、土壤质地等因素,氮肥分次施用,磷肥、钾肥分次或一次性底施,有机肥一次性底施。应用缓(控)释氮肥时,可以适当降低氮肥用量和追肥比例。与中筋小麦施肥相比,强筋小麦适当增加施氮总量和追施比重;弱筋小麦要适当降低施氮总量和追施比重,提倡一次性施肥。

    (三)施肥方法。大量元素肥料、有机肥料以土壤施肥为主,中微量元素肥料及防灾减灾用肥料以叶面喷施为主。小麦底肥于整地前将肥料均匀撒于地表,然后随整地耕翻入土壤;土壤追肥就墒情进行开沟条施或结合降雨、灌溉追施;叶面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生长需求进行叶面喷施补肥。大力推广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喷施等小麦轻简化施肥和高效施肥技术。

       三、不同区域氮素化肥用量定额

      根据我省冬小麦生产实际,结合冬小麦中筋、强筋和弱筋3个生产类型与其需肥特点、土壤类型与供肥能力,进行了施肥分区。根据《全国小麦产区氮肥定额用量(试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按照冬小麦丰产优质、化肥减量增效、土壤合理培肥、生态环境绿色友好的目标要求,推荐各麦区冬小麦氮素化肥总量控制指标(详见附件1)。各地可参照推荐定额范围,进一步细化、调整。

      四、施肥建议

      依据各施肥类型区冬小麦生产实际,制定、推荐全省冬小麦区域施肥技术指标(见附件2),施肥大配方和施用量(见附件3)。当前冬小麦施肥主要采取土壤施肥与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各地创新施肥方法,推广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喷施等,不断提升冬小麦施肥技术水平。

     (一)土壤施肥

      1. 中筋冬小麦

   (1)豫北麦区。该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农业生态环境适合冬小麦生长,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和褐土,是我省冬小麦优质高产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为宜,其中氮肥一底一追分期施用,磷、钾肥一次性底施。一般氮肥50%~60%底施、40%~50%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氮肥追施时期视苗情而定,一般麦田在返青期、壮苗麦田在拔节中后期、旺长麦田在拔节后期结合灌水、降雨追施。

   (2)豫东北沿黄麦区。该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好,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质地差异较大,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产量水平居全省中上等。冬小麦全生育期氮肥视土壤质地采用一底一追或一底多追,磷、钾肥一次性底施。一般高产麦田氮肥60%底施、40%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中产麦田氮肥70%底施、30%返青期追施;对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砂质土壤适当增加施肥次数,可采用一底两追,分返青期和拔节期两次追施,底追比例控制在5:3:2左右为宜,施肥后忌大水漫灌。

   (3)豫中南麦区。该区主要土壤类型为潮土、褐土、黄褐土和砂姜黑土,产量水平居全省中上等。冬小麦全生育期施肥一底一追为宜,其中氮肥一底一追分期施用,磷、钾肥一次性底施。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供肥特点,合理分配氮肥底追比例,一般潮土、褐土区高产麦田50%~60%底施,其余氮肥于返青至拔节期追施,中产麦田60%~70%底施,其余氮肥于返青期追施;黄褐土和砂姜黑土区高产麦田60%左右的氮肥底施,中产麦田70%左右的氮肥底施,其余于返青期追施;对质地粘重的砂姜黑土氮肥底追比例以8:2为宜。

  4)豫西南麦区。该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黄褐土和砂姜黑土,土壤粘重,肥力偏低,耕作粗放,生产条件较差,有严重缺钾地块,产量水平中等。冬小麦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重施底肥为宜,其中氮肥一底一追分期施用,磷、钾肥一次性底施。有灌溉条件的高产麦田40%的氮肥于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雨养中低产麦田20%~30%的氮肥于返青期趁墒追施。

   (5)岗岭雨养麦区。该区属于丘陵山区,主要土壤类型为褐土和红黏土,土壤肥力偏低,含钾较丰富,肥料效应受土壤水分状况制约严重,宜注重协调墒、肥、苗之间的矛盾。旱地麦田采用“一次深耕早施肥”技术,于伏前深耕,有机肥、化肥全部一次性施入;或者采取分层施肥法,于秋种深耕时,将全部有机肥、60%的化肥随机械深施20 cm~25 cm,其余的化肥在播种前浅耕(5 cm~10 cm)整地时施入土壤。对于苗情较弱的麦田,可利用早春雨后或土壤刚解冻“返浆期”借墒追肥。

   (6)豫南沿淮麦区。该区主要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砂姜黑土,土质粘重,耕性差,土壤普遍缺钾,田间排水不畅,湿害、渍害严重,小麦产量低。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冬小麦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为宜,一般70%~80%的氮肥底施,其余于返青期追施;钾肥一次底施;磷肥在全部底施时应分层施用,其中三分之二深施,三分之一浅施。

      2. 强筋冬小麦

    (1)豫北强筋麦区。位于我省黄河以北,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质地以中壤为主,是我省强筋冬小麦适宜生态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为宜,其中磷、钾肥一次性底施,氮肥一底一追或一底多追分期施用,每亩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增加氮肥用量(纯量)2 kg~4 kg、硫(S)肥3 kg~5 kg。一般50%~60%的氮肥底施,其余于拔节期至孕穗期追施。

    (2)豫中东强筋麦区。位于我省中东部,黄河以南、沙河以北,是我省强筋冬小麦次适宜生态区。土壤类型以潮土、黄褐土、砂姜黑土为主。该区土壤肥力较高,多数土壤质地偏粘。冬小麦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为宜,在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磷、钾肥一次性底施,氮肥一底一追或一底多追分期施用,每亩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增加氮肥用量(纯量)2 kg~4 kg、硫(S)肥2 kg~4 kg,一般60%的氮肥底施,其余氮肥于拔节期至孕穗期追施。

     3. 弱筋冬小麦

      豫南沿淮弱筋麦区。位于我省南部,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黄棕壤为主,冬小麦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降水较多,土壤和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光照较差。冬小麦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为宜,磷、钾肥一次性底施,氮肥一底一追分期施用,一般调低氮肥用量10%~15%,并适当提高氮肥底追比例,其中 80%~90%的氮肥底施,其余氮肥视苗情于起身期至拔节期追施。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弱筋冬小麦一次性施肥方式,但施肥总量需与分次施肥相同。

   (二)叶面喷施

      在冬小麦中后期施肥管理中,各施肥类型区可根据冬小麦长势、土壤养分状况,结合“一喷三防”,合理喷施,综合促防,注意喷肥时间最好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后24小时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间隔7-10天再喷一次,效果更好。

     1.中筋冬小麦

     在小麦挑旗孕穗期至灌浆初期,每亩叶面喷施30公斤左右浓度为1%~2%的尿素溶液加0.2%~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预防干热风,防止早衰,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或者有针对性的选用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含腐殖酸水溶肥料或有机水溶肥料,强化营养平衡,增强光合作用,防止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品质。

     2.强筋冬小麦

      冬小麦抽穗至扬花期、灌浆中后期,每亩叶面喷施1%~2%的尿素溶液加0.2%~0.5%的硫酸钾溶液30 kg左右,以促进籽粒氮和硫素积累,提高强筋品质。

     3.弱筋冬小麦

      在冬小麦抽穗前后和灌浆前期喷洒磷酸二氢钾和硼、锰等微肥。在灌浆中、后期,结合“一喷三防”,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利于小麦籽粒灌浆,增加淀粉含量,改善弱筋品质。

    (三)配套技术措施

      1.适度调整肥料用量。不同施肥区域、各类麦田施肥可根据土壤供肥状况、秸秆还田水平、有机肥资源等因素,在推荐的施肥量范围内适当调整,但施肥量最低应满足土壤养分收支平衡。一是秸秆全量还田的麦田底肥中氮肥比例适当增加,追肥适当减少,总量不变;连续三年秸秆全量还田的麦田可减施钾肥;二是同一产量水平下,肥力高的麦田可适当调减5%~10%的氮肥用量;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25mg/kg的麦田可适当调减10%~20%磷肥用量;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130mg/kg的麦田可适当调减10%~20%钾肥用量。三是前期施肥量大的酸化农田可适当调减相应的肥料用量。

      2.合理选配肥料品种。酸化农田应施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钙镁磷肥、硝酸钙等,强酸性农田也可以施用石灰、碱性土壤调理剂等调节土壤pH值(调节目标为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该土类pH值),严格禁止底施硫酸亚铁肥料。碱性土壤应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钾、磷酸一铵或过磷酸钙等,能有效改良培肥土壤。

     3.适量补施中微量元素。强筋小麦宜选用含硫的肥料品种,在中、微量元素缺乏的区域,适当选用含钙、镁、硫的大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钾、过磷酸钙等,同时增施微量元素肥料。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主办:邓州市都司镇  系统维护:邓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

豫ICP备14015531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1138102000131  网站标识码:4113810005

地址:邓州市都司镇文昌路 联系电话:0377-62869203 邮编:474173  邮箱:dusizhenzhengfu@126.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8 10:14:04